本场拍卖会以纸品为本,书画为辅,共有三百余件拍品,分三大类:古籍善本(线装古旧书,民国旧书,签名本、批校本、名家信札,手稿、写本、抄本),名家书画(古代近现代名家字画),文房杂玩(文房四宝、古董珍玩、文化艺术品)。
此次拍品中有四张《明宫造手绘笺》,为龚心钊所藏,世间所见绝少。岁月虽久,却保存完好;金笺上所画简约洗练,于挥洒意境中更显瑰丽富贵,可谓珍品。
在常人印象中,传统社会中皇家的御用之物,一定是既华丽又堂皇,眩人眼目,动人心魄的。前不久,在百年老号上海朵云轩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合肥龚氏所藏的两册晋唐以来历代古纸,以725万元被一位国内藏家竞得,同时也创下了古代纸张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史上迄今为止的最高价。其中,就有几张明代宣德和清代乾隆年间内府所造的宫廷用纸,其细腻粉糯,华美精致之状,大有呵之可爱,玩之不忍的意趣。
但是,如果要说皇家用物都是如此,却并不尽然!
在近代收藏界赫赫有名的合肥龚氏,以搜罗古代珍奇异物著称,所藏历代古纸中,也包括了不同格调,不同品质的各色宫廷用纸。其“明代宫廷造月黄杂画粉笺”,即为明证。
此笺今存仅有四开,整幅不满盈尺,淡月黄色,各纸分别用泥金绘有松梅迎春、幽兰芳馨、苍柯倚石、山水小景四图,所用笔法,纯然是明代中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文人意蕴,寥寥数笔,简而不繁,清新雅丽,悠然生趣。
细观此笺用料,桑皮、嫩竹和棉纤维交相混用,经反复槌煮、漂洗后,质地极为细致洁净。纸的表面,又隐约覆盖着一层淡淡的粉质,滑而不腻,极易落笔。手绘各图所用的泥金,成色上佳,历经数百年而丝毫不见氧化脱落的痕迹。
据《清秘藏·卷上·论纸》的记载,明代中期时,徽州新安一带出产的“土笺”,是一种质量极好的“白绵纸”,纸质“绝细坚韧”,洁净如脂,往往裁成“小幅”,供文人雅士书写诗稿、翰札。从当时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特质看,可能还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秦淮名妓等等知识女性的爱物呢。那么,这几开明代宫廷所造的粉笺,是否也就借鉴了名扬四方的新安白绵纸的制造工艺呢?看来很有可能。
据收藏者龚心钊对历代古纸的研究,这四开月黄粉笺,属于明代宫廷所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御纸”,专供皇家使用。所以,龚氏在每一开标本册页旁,都贴有小字标签,以明“身份”,便于后人辨识。
在近代中国的资深收藏家中,出身于合肥名门望族的龚心铭、龚心钊兄弟,堪称两位传奇人物。他们的家藏,积累了二三百年,无论古玩字画,还是其他,随便拿出几样,都是可圈可点之物。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却一向低调处世,毫不张扬,所有家藏珍品,尽管也在“十年浩劫”中流失了一点,终究还有相当一部分得以免遭涂炭,留存至今。更值得称道的是,龚氏兄弟所藏之物,大都重在文化内涵,旨在以保存实物的方式,给后人留下一些真实可信的历史。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收藏家们最值得借鉴学习,乃至发扬光大的可贵之处。(勤斋)
链接 龚心钊简介
龚心钊(1870-1949),晚明名流龚鼎孳后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光绪甲辰恩科(1904)考官,后任驻加拿大总领事。笃好古物,精鉴别,富收藏,或承继祖传,或悉心搜罗,故名物甚伙。如秦商鞅方升,即经其手。又有战国越王剑、汉关内侯金印、晋人茧纸、唐天马锦等物,宋黄庭坚、米芾、马远、夏圭等人书画等。上世纪中,龚氏后人将其部分家传精品六十余件捐赠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