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客堂间
王汝刚
  王汝刚

  前几天,我应邀作客“闵行文化客堂间”,虽然时间有限,走马观花,但是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闵行文化客堂间设在梅陇镇行西村。据我所知,目前上海各街镇文化中心都建设得不错,硬件设施堪称一流,但是,管理水平和文化含量却有高低。行西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离开镇文化中心路程较远,村委会本着“不求高大全,着力小巧精”的理念,厉行节俭,因陋就简,利用原来的村民礼堂,办起了文化客堂间,受到大家欢迎。

  文化客堂间环境优雅,气氛和谐。从外表看,客堂间就像普通农家小院,门外清溪垂柳,进门黛瓦粉墙,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仔细观察,才发现匠心独具,就说建筑材料吧,屋顶墙面铺就马赛克瓷砖,玻璃天棚代替瓜豆绿蔓支架。简朴、环保、安全,陈年旧房照样凸显现代气质。庭院里还放置着风车、石磨等农家工具,洋溢着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踏进客堂间,令人耳目一新,墙上悬挂着老照片,如实记录梅陇行西村的历史轨迹:庆祝土改胜利,移植鲜花成功,欢天喜地运送粮棉,敲锣打鼓欢迎下乡干部,改革开放建设城镇一体化,还有不少重现传承民俗的温馨场面:元宵节包汤团、端午节裹粽子、重阳节蒸甜糕……据说,这些照片都是向社会征集来的,随着时光流逝,显得越发珍贵。它倾注了美好的情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在照片铺成的时光隧道中,村民们走向实现中国梦的幸福驿站。

  客堂间里可谓人丁兴旺,座无虚席。村民告诉我,客堂间办得热闹,关键在于活动丰富。工作人员预先发布清单,村民根据兴趣爱好自选项目。从目前情况看来,最受欢迎的是明星做客,最聚人气的是文艺演出,最具特色的是主题聊天,主题聊天与一般聊天明显不同,重点在于有的放矢,突出主题。比如推介新书、征集乡谚俗语,讨论凡人家事,漫谈旅游趣事,村民们不分老幼围坐在八仙桌旁,谈笑风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那次,我听到的聊天主题是“外国朋友”。一位快人快语的胖阿姨说:“上个月,我到美国探望儿子,一群外国朋友来家聚会,拿什么招待客人呢?我儿子急得团团转,我却胸有成竹,取出咸肉、青菜、莴笋叶子当食材,烧一大锅咸肉菜饭,配上番茄鸡蛋汤,居然大受外国朋友欢迎,结果连锅巴都消灭一空。”张老伯说得更加发噱:“我儿子的女朋友是非洲姑娘,她很大方,与我初次见面就热烈拥抱,弄得我面孔涨得血血红,儿子笑得肚皮痛。后来,我儿子与非洲姑娘结了婚,生了两个混血儿,我当上了爷爷啦。有趣的是,我从小皮肤黑,绰号‘黑皮’。现在这两个混血儿孙子一个比一个黑,人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家是‘黑出于墨胜于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言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客堂间的服务值得一提。比如,村民在讲述故事时,不用提醒,工作人员就会及时记录下来,提升为百姓口述历史。同时,鼓励大家动笔形成文字,并且挑选部分优秀文章和精彩言论,向有关报刊杂志推荐发表或出版,其他作品则用于制作黑板报、标语牌,公布于众,扩大影响。比如最近发掘的乡谚俗语,正更换张贴在标语牌上:“金乡邻,银亲眷。”“面筋裹馄饨,一块土浪人。”“宅上出个好嫂嫂,满村姑娘齐学好。”“娘家饭香,婆家饭长。”看着这些言简意赅的好词句,我很感动,祝愿贤德民风,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祝愿文化客堂间越办越兴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
活色生香《上海滩》
文化客堂间
去工厂澡堂洗澡
起名轶事
天井小酌(剪纸)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文化客堂间 2016-07-20 2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