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檀香山创业
隔了不久,孙眉出国的事情办妥了,但路费一时无着落。孙达成一贫如洗,怎么能拿得出这为数不少的钱呢?幸好孙眉的婶母程氏因丈夫去上海做工,客死他乡,自己没有儿子,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侄儿孙眉身上,竟将自置的四亩瘦田典出,给侄儿凑足了路费。
1871年,18岁的孙眉辞别父母,与同乡郑强、孙惠等跟母舅杨文纳前往檀香山。
对于孙眉出国谋生的说法,台湾学者庄政教授在《孙中山的大学生涯》中披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时孙眉打算去的地方是上海和檀香山,迟疑不决,只好跑到庙里去卜卦,结果神要他去檀香山。庄政教授感慨地说,孙眉的选择虽然属于私人的事,但却与清末反清革命运动中檀香山成为革命策源地具有密切的关系。
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中北部,与中国闽粤两省的纬度差不多。那时夏威夷群岛还是一个由当地土人组成的独立的君主制国家,首府在瓦胡岛上的火奴鲁鲁。由于当地盛产檀香,清嘉庆年间,夏威夷人贩运檀香到广州贸易,所以后来中国人称该地为檀香山。各岛的农垦业、贸易业大部分由中日两国人经营。
孙眉出身农家,有着吃苦耐劳的秉性。当他进入一个与故乡迥异的新天地,远离亲人,才真正感到生活的艰辛,原本活泼好动的个性变得沉着稳重。他初到檀香山,和同乡郑强同在当地华侨的菜园里工作。他起早摸黑,埋头苦干,并用檀香山人传统的耕作法获得了丰收,也使雇主对他产生好感。
孙眉当佣工的月薪仅20元(一说15元),但他非常节俭,除了生活必需开支外,总
是将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悉数寄回故乡。当他的女主人知道这情况后,甚感惊讶,问他最低的生活开支如理发钱是如何解决的。他爽快地说,和工友同买一把工具,互相剪发就可以了。富有同情心的女主人听了非常感动,慷慨地赠送一块废弃不用的荒地给他耕种。当孙眉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经过勤力垦殖,连年获得丰收。后来,他在母舅杨文纳的帮助下,与人合伙依法向当地政府领地开垦,自己种植水稻,连获丰收。
孙眉经过多年的艰辛创业,经营的农牧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至1875年前后,他已领有土地约6000英亩(约合2万亩),雇工100多人,养有牛、马、猪、鸡等牲畜数万头,积资数万元。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处事果断,而且识大体、顾大局,深受当地社会人士的尊敬,无形中成为一方领袖,大家都尊称他为“茂宜王”。孙中山独子孙科曾回忆说:“有人戏称先伯父为‘茂宜王’,的确,先伯父的农庄,在那个岛上算是最大的……事业相当发达。”据《兴中会五杰》一书说,夏威夷政府编列孙眉为牧主、养牛者和咖啡种植者。
中山石门乡峨眉村徐伯光的回忆,极能说明“茂宜王”孙眉豪爽、仗义的秉性。他说:“先父叫徐特钦,字灶安,从前在檀香山到处游荡,喜骑马。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牧场,兼设赌馆等,眉见我父亲终日骑马,对他说:‘你不如开马车行啦!’父说无本钱。眉说:‘我充本钱给你,赚到钱是你的,亏本属我的。’于是出资制造约20辆马车,借来10多匹马,就(让徐特钦)办起马车行,经营运输业,有时替孙眉运东西。这一行较顺利,赚到的钱,除还本给孙眉外,还有一些积累,后来建起一所房屋等,生活也不错。父在檀香山正埠经营马车行,绰号叫‘马车安’,很多人熟悉的。”
1877年,夏威夷的糖业生产发展极快,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孙眉在檀香山经营农牧业卓有成效,深为夏威夷政府赏识,特许他回国大量招募华工来檀大兴垦殖农牧业的权利。为便于开展工作,孙眉在火奴鲁鲁设立了移民办事处。
这时,孙眉的父母一再来信催促他回乡娶妻结婚。于是,1877年夏天,孙眉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回乡期间,孙眉奉父母之命,和邻近的崖口乡姓谭的女子结婚。此时的孙眉,不但腰缠万贯,而且阅历、经验丰富,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较之往昔,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