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没开多久”的车,进了修理厂才发现里程表被“动过手脚”。
……
二手车市场这潭水真是“深”得很,“浑”得很,常让消费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今年1至8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相关投诉达3000多件。准入门槛低、违法成本低……二手车经纪们自然是“有恃无恐”地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昨天,在市热线办的督办会议上,市相关部门表示,明年会修订法规,加强监管,堵住二手车市场里一个个“浑水摸鱼”的“暗门”。
现场督办
是民事争议?还是违法违规?
今年7月23日,市民赵女士在普陀区中山北路一家二手车交易公司的一名经纪人手中购买了一辆宝马GT535豪华版二手车,价值人民币345000元。当时商家只提供了一份购车协议,并承诺车辆过户前只行驶了5万多公里。当赵女士将车送检后却发现,检测显示该车已开了10万多公里。
接到工单后,市工商局和市商务委均以“买卖双方的民事争议”为由退单。昨天下午,市热线办召集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和普陀区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召开督办会。
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该经营公司并非是中山北路二手车市场的“驻场公司”,目前,对于类似的经营公司难以监管,建议转消保委处理。
普陀区工商局消保科负责人介绍,现场核实情况后认定为个人之间的买卖行为,目前案件已进入投诉调解阶段。
市商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二手车在过户时需要完整的凭据,不然无法在交警部门备案。既然赵女士的车已经过户,那么证明是合法交易。
但市热线办相关负责人认为,《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二手车交易行为的若干意见》均明确了政府要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和经营的监管,特别要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故热线办将此单送市商务委,并作为举报线索,请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管,查处企业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并请新开工单转送市工商局。”
记者说案
一眨眼“老母鸡变成了鸭”
关于二手车市场的猫腻,“新民邻声—消保委热线”也接到不少投诉,会上记者抛出了几个案例。
去年10月,消费者王先生与车王中国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浦东分公司签订购车合同,购买了一辆上汽荣威二手车,价格为5.8万元。合同上显示,该车是“国四”标准。消费者验车时,却被告知车辆实际为“国三”标准。
去年年底,消费者李先生向上海驰腾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购买一辆沃尔沃二手车,价格为13.6万元,公布的里程数为11.8万公里,提车后经测试,实际里程数为29.6万公里。
对此,市相关部门表示,经销商有义务了解清楚车辆的基本信息,如发生纠纷,建议消费者保留证据后走司法途径解决。“如果经销商存在隐瞒不报等违法违规行为,又该如何处罚呢?”面对记者的问题,几个部门都没给出答案来。
该怎么办
规范行业要“扎紧篱笆”
市热线办负责人表示,二手车市场“乱象丛生”的关键,还是在于准入门槛低,违法成本低,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扎紧“篱笆”。
记者查阅2013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二手车交易行为的若干意见》,虽然其中对价格、合同、手续、监管、审核、标价等方面都做出了规范建议,但缺乏必要的处罚条款,只写明了“二手车交易当事双方和各中介服务应当加强自律,诚实守信。”
而在2005年颁布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中,虽然写有“二手车卖方应当向买方提供车辆的使用、修理、事故、检验以及抵押登记、缴纳税费、报废期等真实情况和信息”“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和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条款,但对于隐瞒、欺诈消费者等行为如何认定、如何惩处、如何追责等,都没有相关细则加以制约。
对此,市相关部门表示,明年会修订法规,从标准、准入、执法、处罚、问责各环节落实依法从严监管的原则。同时,市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购车前,可登录工商信用登记公共平台查询企业信息,只要是注册企业,都会有详尽的信用信息,可供判别。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