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0年来,长征让历史铭记,让世人追忆。那是一段罕见的征程,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本期军界瞭望长征特刊里,我们聚焦长征路上的“特殊部队”、红军用过的武器以及一路上的衣食住行……我们还与走过长征以及新长征路上的人们面对面地交流。
回眸,并非只为怀念逝去的时光。长征总是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这也是当下我们仍以“重走长征路”的形式,去解疑释惑、寻求答案、找回初心。
长征,永远在路上。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说起远征,许多人会想到神话,诸如古希腊英雄寻找金羊毛,唐三藏与徒儿历经艰险取得真经……然而,面对长征,这些神话都显得那么单薄,因为只有真实的长征彻底扭转了历史进程,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说过:“长征是中国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是克服落后东西的要素。”
1936年,美国人斯诺接触到完成长征的中国红军。一年后,介绍长征的专著《红星照耀中国》问世,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这本书迷住了,约斯诺来白宫长谈,他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他们(指红军)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一群年轻的人
看年龄,参加长征的红军大体是由一群花样年华的青年组成的队伍。
据统计,红军师以上干部年龄多在二三十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254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1934年)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参加长征的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将领如此,普通战士就更年轻了。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做过统计,红军基层官兵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可以说,这是一支由青年人指挥、一大批青少年参加的战斗队。
可是这群年轻人是如此坚韧不拔,从中央红军1934年离开江西算起,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苏区会师,共历时两年,各路红军转战14个省份,面积之和比许多欧洲国家还大。一路上,红军遭遇600多场战斗,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倒下。可以说,长征之路是用红军烈士遗体铺就的“无畏之路”。
一群无畏的人
这群年轻人何以如此无畏?那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红军的理想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新军阀,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为中国开创一条光明之路。
聂荣臻元帅回忆,问部下为什么当红军,他们普遍回答,“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许多人在临危受命时,一面喊着“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一面献出宝贵的生命。就这样,一路上,他们传播理想,也为理想而战,换来广大群众对红军的支持。
张震上将记得一桩往事:长征中,他的队伍沿黑水河右岸前进,看到左岸有位藏胞,就请来通司(翻译)喊话,讲明自己是红军,是反对官僚、军阀压迫的穷人队伍,现路过此地,希望老乡帮忙弄点吃的。这位藏胞听后,立即杀了一匹马,用河上的索道把马肉送过来,紧接着,张震又通过索道将银元传送过去,可是那位藏胞坚决不要,又退了回来,令大家深为感动。
从红军的行动与宣传中,社会底层的民众明白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抗争过上属于人的生活。于是,很多人追随红军,即便历经艰险,只因心中有理想,虽苦却甘之如饴。
一群无私的人
除了心中有理想,红军能够胜利,还在于他们胸中有爱。历史上,旧式农民武装和军阀部队是靠首领威信来维系,金钱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旦发不出钱或生活太苦,就会散伙。但红军却是不同的新式革命军队。
1927年,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在三湾进行改编,确立两大基本原则——党支部建在连上和军队内部建立民主制度。部队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民主、经济公开、官兵平等,消除旧军队的雇佣关系,废除旧军队的体罚制度,革命完全靠自愿。一位老革命家形容,这是“新军队反对旧军队的利器”。
于是,红军变成一支官兵平等的军队,也是一支没有私人财产概念的军队。长征中,红军指挥员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们忘记自我,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密相连,为了共同的事业,他们互相友爱,舍己为人。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到达四川会理,官兵们得到一些银元,但所有人都把银元塞进伤员的担架上。很简单,自己只要不负伤不掉队,留着银元没有用,而那些担架上的伤员万一被留下,这些银元是可以救命的。
红二方面军经过草地的时候,那些因力量不支而倒下的战士为了不拖累战友,索性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住一动不动,意思是让路过的同志以为他们死了。可是干部们知道后,一个一个扒开他们脸上的草,只要发现还有一口气,就要抬到担架上。
为了战友而牺牲,没有人会后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是要靠大家彼此团结合作才能实现的。他们爱自己的战友,也爱这份伟大的事业,即便前途艰险,却从不溃散。
一群智慧的人
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还因为他们头脑里有智慧,智慧来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
长征之初,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党和红军蒙受重大损失。长征途中,党中央先后召开32次重要会议,有不少是在“革命何处去”的危急情况下召开的,最终党和红军找准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结合中国实际,开拓崭新的革命道路。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高度灵活的战法,以弱小力量战胜强大敌人,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长征中,红军发挥运动战优长,把“打”与“走”结合起来,以暂时放弃局部利益的策略保全全局利益,在运动中抓住战机歼敌一部,又在转移中寻找新的战机,相继取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胜利,完美诠释了何为“强弱无常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实现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事业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毛泽东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诚然,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长征,于历史的险峻中踏出一条光明的征程。正是一群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的长征人,创造了这一亘古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