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您可曾知道,红军是这样走完 漫漫征途的~~~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可曾知道,红军是这样走完 漫漫征途的
长征中的“衣、食、住、行、娱”
罗小柔
■ 红军过草地时穿过的蓑衣
■ 在陕北会师的红军留下宝贵的影像
■ 红军过草地时用过的皮带,当时不少战士曾吃皮带充饥
■ 红军在贵州买东西时留下的货币
▲ 红军长征用过的茶缸与饭盒
▲ 红军过草地吃过的野菜标本
■ 红军在草地宿营的情景素描
▲ 红军用过的手电筒
▲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指挥员用过的指北针
▲ 红军用过的雨伞
▲ 女战士翻越雪山所穿的防滑鞋
▲红军各师的军用号谱(局部)
▲ 红一军团的战士剧团
▲ 红军创作的漫画《游击战》
  ◆罗小柔

  真实的长征,真实的红军,远没有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那么浪漫轻松。在这场纵横万里的远征中,单单了解一下红军指战员的“衣、食、住、行、娱”,就足以让后人心怀崇敬。

  衣

  人人穿着“花衣服”

  只有红星帽最整齐

  长征以前,红军被服供应还能得到保障。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随后启动统一红军装束的工作。当时,红军战士有的穿工农装,有的穿缴获的敌军服装,也有人受苏联影响,头戴列宁帽,身穿灰布军服。

  时任中央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接受任务,开始设计新军装。他一开始参考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上衣紧口套头,但这种设计很不适合南方苏区的气候,于是改成开襟敞口,缀上红领章。至于军帽,最早设计成大八角式列宁帽,后来发现帽角太大,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就改为“小八角”,帽前中央缀一颗红五角星。考虑到红军经常在山地作战,就选用了不容易暴露目标的灰布衣服。

  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各根据地的军需工厂发展到63家,基本能保证各主力红军的军服供应。但由于根据地的生产主要靠民众手工制衣,服装样式和颜色无法彻底规范统一。

  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前,每人发了一套新军装,据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回忆:“除了高级指挥员,战斗员有不少是带着四颗或六颗手榴弹、一支步枪、一把刺刀。这些(除枪支外)都是我们兵工厂造的,我们的帽子、衣服、布(草)鞋、绑腿、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东西。”

  尽管有些准备,但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后,红军的衣服多已磨损。1935年占领遵义后,红军休整了半个月,被服厂日夜开工,又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服,此后九个月的行军中再未更换过,因此到达陕北时,多数人身上都“打满补丁”。

  继中央红军之后,红四方面军也开始长征,他们在荒凉的川康边藏区行军一年多,战士们几乎见不到布匹,只能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御寒。老战士回忆,在翻雪山,过草地时,“能暖身的都穿,能裹脚的都裹”。

  起初,大家用被子、毯子来取暖,后来变成用野草编披肩,拿麻袋粗布做裤子,身体被扎得疼痛难忍。红军曾想买一部分蒙自布(藏民织的一种土布),但弄到的很少,因为那里不产棉花。

  不过,藏区盛产羊毛,由于交通闭塞,大批羊毛存货积压在藏民家里和喇嘛寺里,于是红军就买来羊毛,发动战士自己加工。羊毛比较硬,又没有加工工具,战士们就把羊毛摊在地上,用红柳条抽打,软了以后再纺成毛绳(由于加工粗糙,只能说它是绳,而不能称为线),再织成毛衣、毛裤、毛袜和毛手套。有些战士别出心裁,把牛羊皮剪成两块板,搞些羊毛厚厚地铺一层,再用柳条或羊毛绳固定,胸前一块,后背一块,变成御寒的背心。行军时间久了,这些“背心”都破了,但大家却舍不得扔掉,后来过草地断粮时,把它们拿出来煮烂,成了救命粮,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各路红军到达陕北时,战士的服装颜色杂乱,几乎人人身上都是补丁摞补丁,而且补丁的颜色、质地各不相同,有的是布头,有的是皮革,有的是麻袋片,有的甚至是棉絮。虽然穿的衣服很“花”,但会师时,绝大多数人头上却戴着一顶红五星八角帽,表达对革命的无比忠诚。

  食

  钢铁队伍饥肠辘辘

  钢铁意志从不动摇

  由于行军途中战事不断,红军难以携带大批辎重,在敌占区等地筹粮就成了大问题。

  长征之初,中央红军每到一处驻地,便派出两路人马去筹粮,一路打土豪,另一路则发动群众,帮助提供粮食。对于贫苦农民,红军坚持花钱买粮,绝不允许无偿索取。这一过程中,即便部队上下都在忍饥挨饿,所有人仍然严守纪律。

  1935年1月,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2月3日(大年三十),红军行至叙永城外营盘山时,发现山上有一片橘林,一派黄澄澄的丰收景象,有人大喊:“同志们,加油啊,到山上吃橘子去!”但干部们立刻制止了,在重申群众纪律后,红军开进营盘山。

  山并不高,却充满诱惑,饱满的橘子压得树枝都快弯到地上了,那些落到地面的熟橘子铺了满满一层,有些都开始腐烂……穿行其间的红军战士实在太想剥一个解解馋,有个小战士忍不住从地上捡起一个,周围战友都来劝阻,小战士无奈地掂了掂说:“嘿,不简单呐,肯定有六两多重。”说完,又把橘子放回地上。

  守纪律的部队注定能赢得民心。起初,守林人看到大军过来,先是有点害怕,观望一阵后,发现战士们根本不碰橘子,心里便明白几分。大部队过后,军委先遣队上来了,守林人抬来一筐橘子,非要送给红军,并告诉一位指挥员,橘林不是他的,他是穷人,只是为地主看林子。

  听他这么一说,红军进一步侦察得知,这片橘林属于一个被称为“张老爷”的大土豪,此人是个品行极差的劣绅。如此一来,这些橘子就成了“打土豪”的没收对象。红军找来木板,写上:“这橘子林是土豪的,现没收。各部队路过这里时,应有组织地在指定地点采摘。”接着,橘林被划分成若干块,并专门留出一块给当地群众。这份意外收获,可算是红军在大年三十置办的一宗“大年货”。

  长征中最缺粮的阶段,是红军进入人烟稀少的川康少数民族地区后。为了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不再打土豪,而是通过谈判从少数民族头人或宗教界人士那里买粮。阿坝地区藏、羌等族人民曾为途经的数万红军提供过大笔军粮,毛泽东到延安后曾说:“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债的。”

  筹粮过程中,女红军发挥了特殊作用。1935年5月,在藏族聚居的杂谷垴,红四方面军派女干部张琴秋与喇嘛寺谈判购粮。针对喇嘛们的疑虑和敌意,张琴秋力陈我党、我军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诚恳的态度与灵活的策略,打消了对方的顾虑,最终成交牦牛100头、羊3万只、青稞麦和炒面45万斤。

  中央红军过草地前,周恩来曾致电红一、三军团领导人,要求努力筹粮,保证供应。可是,纵横几百千米的草地遍布沼泽,没有人烟,红军走了两三天,粮食就出现紧缺,每人每顿饭的定量逐渐减少,直到米面全无,不得不采野菜充饥。

  据记载,红军吃过的野菜有几十种。为了在吃野菜时增加食欲,战士们用小刀把因雨水打湿而粘在粮袋上的一层薄薄的粮食剔下来,然后放到水里泡开,使野菜汤里有点粮食的味道。然而,能食用的野菜毕竟数量有限,特别是先头部队过后,后面的部队要靠采集野菜充饥就比较难了,只好去寻找那些不能吃的野草。有一种生在水边的带毒野草——河麻草,人只要碰了河麻草,皮肤接触部位便会感到刺痒,随之泛起一片小水泡,继而肿涨起来,俗称被“咬”了。就是这样“咬人”的草,也成了红军的“碗中餐”。为了不被河麻草“咬”,红军战士用树枝把草拢住,然后用刀割下,放入锅内煮烫,再放入凉水中浸泡去毒,最后煮熬食用。早先,大伙一起打河麻草,炊事员用锅来做,然后分发大家吃。后来,环境越来越恶劣,不是没了炊具就是炊事员牺牲,战士们就用各自的缸子装上河麻草,围坐在火堆旁自己煮熬。这种草粗糙味苦,吃下后腹中难受,却排泄不出,有的人吃后浑身浮肿,严重的甚至中毒死亡。

  饥饿造成红军最严重的非战斗减员,但没有打垮拥有钢铁意志的队伍。他们吃着河麻草、死牛烂马,却走出了茫茫草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住

  搭起草棚“依偎取暖”

  “坐觉”之后长眠不醒

  长征路上,红军宿营都是因陋就简。途经有老百姓居住的地区时,红军会通过群众工作来借住民房,但规定官兵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帮助老百姓干些挑水、打扫院落等家务活。红军还会开展模范评比,例如,在群众家借宿后,“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保持厕所清洁,不随便屙屎,宿营时掘厕所”成了评判标准,用实际行动塑造“文明之师”形象。

  进入川藏高原后,红军就很难找到民居了。为了执行民族宗教政策,部队不能住寺庙,只能在野外露营,通过搭草棚、生篝火等办法驱寒。只有极少数部队住过房子,这些房子基本是简陋的土坯楼房,下面一层放养牛羊,上面一层住人,上楼只能靠一根独木楼梯。

  红军住宿条件最差的阶段出现在过草地中,迂回曲折的河道在草地上留下大片沼泽,处处隐藏着险情。如果能找到相对干燥的地方,大家会分工合作,有的选位置,有的砍树枝,有的挖坑,七手八脚地干起来,很快搭起草棚、草窝,三五个人挤在一起休息,感觉比较暖和。而在水草交织的沼泽地里行军,河沟纵横,积水漫地,根本没有树枝高草可用,也找不到架帐篷的地方,一名老战士回忆:“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实在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相坐而眠,这被称作“坐觉”。官兵们就这样坐着、睡着,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由于饥寒交迫,有时等到天亮时,一些战士怀抱枪支,已然长眠不醒。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无论是指挥员还是士兵,处境都是一样的。1935年,红三军团进入水草地,几乎天天遇上下雨,战士们的衣服几乎没有干的时候。一天午夜,连绵细雨把指挥员罗荣桓的毯子打湿了,北风一吹,他感觉像是掉进冰窟窿里,于是只好起身挤到篝火边去烤火,周围的战士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第二天宿营时,战士们找了一处避风的地方,给罗荣桓搭一个草窝。傍晚,罗荣桓发现这个草窝时,以为是战士们自己用的,便高兴地说:“这个窝搭得好!如果一个班有两三个这样的草窝,夜间就好过了。”战士们听到表扬后很高兴,一位班长说:“首长,今晚你就睡在这里吧。这是我们特意为你搭的。”“什么?”罗荣桓扶一扶眼镜,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告诉我,是谁让你们给我搭的?”

  战士们未曾想到罗荣桓会如此认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班长只好结结巴巴地说,是他们几个人商量着搞的。罗荣桓挨个瞧了瞧这些可爱的战士,叹了一口气说:“你们搭这么好的草窝,应该感谢你们。可这草窝我没有资格住,应该留给伤病员。”说完,他就离开大家,另找地方休息去了。

  长征途中,红军领导人叶剑英能够住进“牛屎房子”,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当时,部队终于走出草地,来到班佑村,那里不过是二三十户游牧藏民的聚居地,只有用树棍拱起屋架、外面涂以牦牛粪的“牛屎房子”。叶剑英和战士们经过草地中的风餐露宿,能够住进这样的“房子”,已是相当满意,他们生起火来,烤烤湿衣服,非常知足。

  让红军名将徐向前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长征中住过的“绿色旅店”。据他的警卫员孙继争回忆,长征期间,徐向前率部沿着大渡河支流石扎河向西北挺进,由于战士们太累了,徐向前便指示部队在岸边就地露宿,而指挥部露营点设在一块河岸滩地上。孙继争等人砍些树枝,搭起棚子,顶上盖些茅草、细松树枝;里面再铺上厚厚一层枯草、干树叶,“绿色旅店”便完工了。徐向前走进棚子,往地铺上一坐,风趣地说:“小娃子哎,你们硬是把这地铺搭得很安逸哩,都赶上沙发床喽!”孙继争问:“沙发床是啥玩意呀?”徐向前说:“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人人都睡上沙发床,你就知道了。反正就跟这一样,软和,舒服!”之后,徐向前就和大家一起躺在“沙发床”上,仰望灰色的天空,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行

  烂草鞋成“追踪目标”

  “倒脚运动”取得奇效

  红军始终面临国民党中央军和各地军阀的围追堵截,如何摆脱险境?重要一点就是依靠自己的“铁脚板”快速行军。据统计,光中央红军头一年的长征,官兵们日平均行军37千米。

  对于这些徒步行军的红军指战员来说,胶鞋、布鞋是难得一见的宝贝,多数人只能靠草鞋行军,草鞋往往不经磨,大家只得一路行军,一路打草鞋。在一些地方,国民党军追踪红军的“方法”便是寻找路边被丢弃的一双双烂草鞋。

  按照规定,红军团以上干部一般配马,但在行军途中,许多领导干部把马让给生病或受伤的战士。被称为“长征四老”之一的徐特立,当时年近花甲,却处处以“普通一兵”自律。每天,他扛着背包,带上八斤干粮,拿着一根竹杖,与大家一同行军。徐特立本来分配有一匹马,但他总是让给伤病员骑,自己跟着走。毕竟年纪不饶人,当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高山老山界时,徐特立实在走不动了,怎么办?他突然想“能否揪住马尾巴,借助马的力量走过去”,但又担心马会尥蹶子踢人,筋疲力尽的徐特立顾不了那么多,伸出手紧紧抓住马尾巴。

  这匹马很通人性,并没有乱踢,而是更加使劲地拉,很快就把徐特立拽了上来。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拉着马尾巴行军,既可以省点力气,又可以减轻马的负担,一匹马还能多驮两个人的物品。之后,年老体弱者或红军女战士纷纷效仿,过雪山草地时,“拉着马尾巴行军”成为一景。

  除了抓马尾巴,长征中红军还采用过不少辅助方法,“脚马子”便是其中之一。“脚马子”是红军爬雪山时用过的一种黑色防滑铁环,每个铁环上都铸有四颗倒三角形或方形的铁钉。1935年6月,红军翻越川康边界的夹金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为了取得过雪山的经验,红军向当地猎户请教,得知“脚马子”很管用,但当地没有铁匠,红军只能从猎户手中买来不多的“脚马子”,供开路先锋使用。同时,红军就地取材,自制简易的竹棍或木棍,供大部队使用。

  爬雪山时,“脚马子”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前进速度,减少了因失足跌入深谷的危险。长征途中,红军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巴郎山等雪山。每逢过雪山,红军都要先筹办一些“脚马子”,作为翻越雪山时的简易必备装备。

  但“脚马子”还是无法避免红军在爬雪山时的伤亡。在雪山下面,人是看不到下雪,可一上雪山就雪花纷飞,上得越高,雪下得越大,冷到零下一二十摄氏度。有的人走错了路,掉入雪坑,有的人因为缺氧,实在走不动了,坐下来休息,却再也没有起来……

  草地环境之恶劣也远超出想象。由于水草地的水草有毒,要打好绑带,穿好布袜,没有布袜,也要找布裹好脚,否则脚会烂掉。为了保护战士的腿脚,宿营时,军医会指导大家用背来的干柴或能找到的干草茎把脚跟垫高,这就是“倒脚运动”。原来,双脚长时间泡在水里走路,流向脚部的血液会增加,让双脚感到很沉重,人躺下睡觉时,通过“倒脚”,能让脚部比头部、上身稍高,让体内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避免双脚浮肿。

  娱

  一路行军一路歌唱

  革命也有欢声笑语

  漫漫征途,红军官兵不仅勇于吃苦,还能以苦为乐。

  战斗间歇,红军的文艺骨干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他们几件乐器一台戏,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红军宣传队最常用的场合是宣传鼓动棚,即宣传队员在部队经过的路口搭起棚子,插上红旗,在棚里唱歌、说快板、呼口号,鼓舞同志们加速行军。1934年,红军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湘江边上就出现宣传鼓动棚,宣传队员们打着快板,催促后面的部队赶快过江。

  红三军团教导营政委李志民回忆,该营宣传队还有一台缴获的留声机,大家再苦再累,也舍不得丢掉它。宣传队常把它放在鼓动棚里,让它哇啦哇啦唱着,他们则在一旁搞宣传鼓动。留声机里只有十几张旧唱片,除了两三张民乐曲外,大多是京剧唱段,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谭富英的《空城计》、程砚秋的《苏三起解》、周信芳的《徐策跑城》等。虽然这些旧唱片的内容似乎与长征的艰苦环境不太协调,有的唱片因为反复使用而出现裂痕,唱起曲子来有不少杂音,但战士们却非常喜欢这个“戏盒子”,一听到远处传来留声机的声音,好像前头就是戏园子似的,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到鼓动棚前,红军战士们总要伫脚休息片刻,听一会儿宣传,也听一会儿戏,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有的还边唱边学着“青衣”或“老生”摇摇摆摆、拂袖踱步的姿态,逗得大家大笑不止。

  除了给大家鼓劲儿,长征中的娱乐活动还能给作战带来实际意义。红军先头部队翻过雪山后,突遭敌骑兵袭击,许多战士不知道该先打马还是先射人,后续部队一听这种情况,也对骑兵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宣传部门很快就编了一首《打骑兵歌》教大家唱:

  指挥员和战斗员们,努力学习打骑兵。

  四个基本原则,一条一条记在心。

  第一基本原则,沉着冷静、勇敢坚定,

  确实相信手中武器,

  一分一秒,不要放松,

  准备战斗打骑兵。

  第二基本原则,

  如果发现骑兵,迅速警报大家,

  以便本队取得优势,

  一枪一个,落花流水,

  这些骑兵不顶打。

  第三基本原则,沟墙工事,加强木层,

  行军注意,家屋森林,

  如果发现有了骑兵,

  依托地物同他拼。

  第四基本原则,立射跪射,坐射卧射,

  投罢榴弹,接着刺杀,

  砰澎砰澎,砰澎砰澎,

  这些骑兵不顶打。

  这些歌词通俗易懂,既把必胜信念灌输给部队,又把打骑兵的要领教给战士。大家唱着唱着,打败敌人的信心就提高了,而且懂得用齐射战术阻击骑兵的要领。后来再遇敌骑兵袭扰,红军马上散开队形,第一排卧射,第二排坐射,第三排跪射,第四排立射,统一口令,步枪排射,把敌人先头骑兵打翻下马,后面的骑兵便一溜烟跑了。战士们都兴高采烈地议论:《打骑兵歌》真灵!

  为了庆祝一些重要活动,红军还举行过联欢会。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在懋功举行盛大联欢会。当天,红军总政治部早早布置好会场,接着代号“太阳”的红一方面军某部以主人身份,排着整齐的队列,挥舞着小旗,齐聚在会场内外,热烈欢迎红四方面军代表入场。两军官兵席地而坐,全场洋溢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在热烈的掌声中,红军总司令朱德宣布:“两军‘同乐会’正式开始,先上五大碗,同志们放开肚量会餐。”五大碗是朱德老家四川民间筵席的上菜标准,通常指盛得“冒了尖”的五大碗荤菜。联欢会的五大碗很简单,全是热气腾腾的牛羊肉,主食则是青稞、玉米面疙瘩。每张桌子上,还摆着醇香四溢的青稞酒。

  当会餐进入高潮时,有同志报告说,红四方面军的“猛进”剧社来了,会场顿时沸腾起来,大家掌声四起。会餐完毕,晚会开始,首先是红一方面军“火线”剧社的小队员们表演唱歌和跳舞,接着便由“火线”剧社与“太阳”纵队一起表演小戏剧《十七个》。演出是在土戏台上,台面坑坑洼洼,小队员们在表演滚翻动作时,沾得满身尘土,甚至有人擦破皮,流了血,但所有人认真表演每一个动作,令台下官兵们十分感动。

  红四方面军“猛进”剧社表演的《破草鞋》则是一出小话剧,剧情是蒋介石处心积虑追剿红军,但都被红军一一粉碎,最终一无所获,仅仅拾到红军一双破草鞋。演员表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剧中的蒋介石,拾到“破草鞋”后开始兴奋,继而又表现出沮丧、懊恼,手托着“破草鞋”闻一闻,又气急败坏地扔到台下,滑稽之态令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这次意义非凡的“同乐会”成为两军会师和团结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后,中央领导还和战士们同声高唱了《两大主力会师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5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康复/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保健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特刊
   第B02版:特刊
   第B03版:特刊
   第B04版:特刊
   第B05版:特刊
   第B06版:特刊
   第B07版:特刊
   第B08版:特刊
长征中的“衣、食、住、行、娱”
新民晚报特刊B07长征中的“衣、食、住、行、娱” 2016-09-26 2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