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鬼”胡守富的“革命之路”
“我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也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富强,但我的很多战友却长眠在雪山草地里,他们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献出了生命。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明白‘打江山’的不易,你们青年一代更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99岁高龄的上海警备区原顾问、正军职老红军胡守富,尽管身体有些虚弱,谈吐也有些吃力,但提及长征,他总是有很多的话要说。
胡守富生于1917年11月,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其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他七八岁的时候都因饥饿和疾病相继离世,这个孤儿只能到地主家里放牛。胡守富至今仍记得,自己要看管两头大牛和一头小牛,住的是牛棚,吃的是和牛食差不多的东西,“要是有长工送点地主家吃剩的给我,那就是美味了”。12岁时,胡守富生了褥疮,地主害怕传染,将其赶走,之后的岁月里,他只能在乡亲邻里间漂泊。
13岁(实岁)那年,贺龙领导的红军队伍到达邻县,胡守富只从别人口中得到一个“穷人队伍来了”的消息,便兴冲冲地跑去要参军。“可是,部队上的同志见胡守富年龄小,不肯收他,”胡守富之子、退伍军人胡新华告诉记者,那时候,胡守富有个小名“小东子”,村里有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小名叫“大东子”,眼尖的胡守富看到“大东子”被收进部队,立马问红军干部“为什么收他不收我?”就在双方争执之际,恰好碰到贺龙军长经过,他亲自批准胡守富参军,并让他留在军部里当司号员。胡守富至今还记得,那是自己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当年像我这样年龄参军的孩子还有好多!”
胡守富的机灵和乖巧,颇得贺龙军长的欢喜,“贺老总一高兴,就会用烟斗敲我的头”。1935年,胡守富所在的红二军团开始长征,部队给每名战士都发了褡裢(即可以搭在肩上的米袋子),里面装着米、炒黄豆和大麦。过草地时,很多人饿极了,便抓起干粮大把大把地吃,但胡守富每次只吃几粒粮食,这正是他能走出草地的“小秘密”。即便如此,进入草地不久,部队还是断炊了,战士们不得不挖草根,煮牛皮带吃。后来,贺龙见伤病员和“红小鬼”们实在支撑不下去,便忍痛宰杀了军部的一匹战马,给大家裹裹腹,“党员和干部都把自己的吃的省下来给战士们,行军途中,他们都走在最前面,这也是红军为什么有信念走出草地的原因。”胡守富如是说。
一次战斗中,敌人的子弹从胡守富的左大腿打入又穿出。按照红军的安排,伤员一般都就地留在老乡家养伤,以免耽误部队行军,但贺老总得知胡守富负伤后,说:“这个小鬼不能留下,要抬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胡守富由几个战友用担架抬着走。由于红军要应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遭遇战几乎是家常便饭,这一过程中,一名抬担架的小战士不幸牺牲,“我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这也成了胡守富一生的遗憾。
采访中,老人一直强调“我是13岁那年当的兵”,时光飞逝,很多战斗经历已经回忆不起来,可那个带给他人生转折的年份他却不曾忘却——1931年。那一年,他13岁;那一年,他成了一名红军战士;那一年,他不用再受压迫和欺凌。走过雪山草地、参加过百团大战,为民族解放献出自己的青春。
“爸爸现在吃饭都特别快,而且不大愿意喝水。这都是当年长征留下的‘后遗症’。爸爸告诉我们,过草地时候喝水多了容易要方便,就会掉队,所以当年战士们都不怎么喝水,”胡守富的儿子胡新华补充说,“爸爸还是一个心很细的人,以前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也坚决不允许我们以他的名义搞特殊化。”
一次次历经艰难险阻,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80年前,未满20岁的胡守富跟着工农红军的脚步走到了延安,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明知路途遥远,却在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饥饿、严寒的考验后,奔向最后的胜利?
“因为我们有坚定的信念。”
实习生 郜阳 记者 曹刚
(鸣谢上海警备区第一干休所)
“长征已成国家记忆”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谈精神传承
陈宇,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从事长征史研究30多年,10余次组队全程考察长征路,出版过多部长征题材专著。
“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间壮举。当我们掩卷思索、吟诵长征的时候,都会从中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宇没有展开宏大叙事,而是用自己重走长征路的点滴细节,素描出那些鲜活的面孔,“只有走近他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当年的红军面临着怎样的心理考验、生理考验,为什么他们能坚持下来?只有如此,长征才能成为国家的神圣记忆,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陈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红军长征路线图,上面显示着一条跨越十余省份的“红飘带”。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就聚焦在地图上的一个“节点”——川西北。研究长征历史,陈宇发现川西北松潘草地是红军吃苦最多、因环境恶劣而牺牲最多的地段。
中央红军长征跨越十余省,历时一年多,却在川西北草地附近面临不知该怎么走的难题,准备时间长达50多天。陈宇提到,当年红军要北上,较容易走的是草地边缘或山脚下的道路,可偏偏中央红军直接横穿草地腹地,当时的考虑是东有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追击,西有藏族反动土司堵截,为了减少战斗伤亡,部队横穿松潘草地实属用“少牺牲”来“多挽救”的权衡之策。
2012年,陈宇带着考察队来到川西北草地,通过对照档案,他们自毛儿盖出发,经茸塔玛、班佑村,抵达俄界,这条路线基本与中央红军主力过草地的足迹重合。过草地时,让陈宇印象最深刻的,可以归结为一个“难”字:草墩在草地上星罗棋布,而草墩上的草梗因为多年生长,多数硬如竹签,十分扎脚,常人就是穿着运动鞋都很难跨越,回想红军指战员穿着草鞋前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草地气候多变,夏阳高照下也会突然袭来一阵冰雹,草地里的露水也是冰凉彻骨,寒从脚起,有时感觉到全身的热量都被吸走了……据统计,草地行军中,约一万名红军英烈长眠于此,红军走出草地,也就完成了长征中最艰难的历程,从此走向胜利。多少年来,这片充满神话的草地如同“魔毯”,吸引着众多的“朝圣者”。
“红军能够排除万难,争取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陈宇引述这样一段历史——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演讲中说:“为什么长征能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坚持到底、奋斗到底就是关键,陈宇说,这份“坚持”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在信仰的感召下,人的生命意志和生命能量空前迸发。这份坚持需要战胜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这份坚持体现了对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的自信,无论道路多么曲折,始终坚信前途依然光明。
“弥足珍贵,既不抽象,也不遥远。”关于长征精神,陈宇这样概括,长征是前辈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写就的,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坚持,跟着走,挑战极限,团结互助。”
事实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当代人所处的环境与红军长征时虽有不同,但任务和使命却同样艰巨,时间更加漫长。改革也是一场深刻革命,改革与发展中的陷阱和潜伏的危机,犹如长征途中的大渡河、雪山、草地。涉险滩、克险关要有勇气,没有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勇气,就不可能成功。直面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驻京记者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