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最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以骨髓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国际研究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危险程度越高,越容易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而且极高危患者的生存时间仅为0.8年(约9个月)。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检测水平的提高,我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并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在65至70岁,上海地区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迄今不明。有研究表明,造血系统肿瘤家族史、吸烟以及接触农药均为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国内研究表明,职业性接触苯、居住在高压电传输线100米以内、居所或办公房新装修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高危因素。
然而,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早期症状不明显,我国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有限,很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李晓教授提示,如果中老年人长期或经常出现疲劳、呼吸短促、心慌、心悸,或者发烧、经常性感染、皮肤瘀伤、出血等症状,应尽早到血液科进行规范检测,通过血细胞检测、骨髓穿刺及活检、染色体检测、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尽早准确诊断是否患病,并判断疾病的预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常春康教授指出,血液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预后分组,并结合年龄、体能状况、依从性等进行综合评定,为患者选择精准的治疗方案。目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手段包括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免疫抑制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版)》指出,高危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向急性白血病进展的风险、改善生存;低危患者如出现严重血细胞减少和输血依赖,也可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 乔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