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类型,以腹泻型最常见。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研究证实,很多因素均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遗传因素、胃肠动力障碍、肠道感染和炎症、心理和社会因素、神经和内分泌因素等,其中肠道感染和炎症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患有急性胃肠炎的人群中,一部分人的肠道可能出现持续性低水平炎症。虽然他们的肠道急性炎症性感染得到了控制,但依然存在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类似,这类患者被称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目前,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以止泻、解痉、抗焦虑抑郁、纠正菌群等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到药物的毒副反应以及不明确的远期疗效的限制,因而不推荐长久使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更显优势。
中医学将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归属于“大肠泄”“痛泄”“肠郁”的范畴,侧重以调理肝脾、温补脾肾为治疗原则。艾灸运用于感染、非感染后的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卓有成效,也适用于克罗恩病、慢性肠功能紊乱等。需注意的是,艾灸治疗需按疗程坚持,不可时断时续。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不同因人而异,随着疗程的增加,疗效的累积,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能明显改善。
吴焕淦 包春辉 王春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