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告别“随手公益”
何小手
  何小手

  因为遭遇不幸而在网络求助,过去这种现象零星存在,如今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求助变得非常普遍。现象一多就容易出问题,在近年的不少案例中,就出现了真假难辨甚至骗捐的质疑。去年发生在南京的救助重症女童活动中,就出现针对求助必要性和善款账目等问题的质疑,上周这位女童去世,网友再次追问善款去向;而近日苏州一位患者在网络平台募捐30万元,结果募捐者所述病情与实际不符,目标金额也远超实际所需。原本用来表达爱心的网络公益活动,如今似乎充满了陷阱。 

  为何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中求助,这其中有两个显著原因,一是效率问题,网络中的海量用户意味着,一旦求助成为公共事件,就会获得大量的爱心关照。这种优势其实也是一个弊端,目前网络募捐尚没有一套规范的机制,既没有评估求助人遭遇的真实性,在募捐环节也缺乏必要的控制。结果在很多案例中都出现了善款超过其所需的现象,至于对求助必要性的质疑,则更为普遍。所以法律对个人募捐有所保留,要求求助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有学者在分析这方面的弊端就提到,应该在技术上设定数额,到达数额就停止募捐,遗憾的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技  术,却还没有完全普及。 

  另一个原因是,网络生活中人的道德感甚至比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激发。这种特性通常都较为虚弱,所以在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中,那些高举道德大旗的“键盘侠”的立场和境界经常受到批评,但“键盘侠”的气质很有代表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在网络中经常能发挥出超乎现实生活的道德感,会积极表达公共关怀。而奉献爱心这种行为和纯粹公共话题的讨论还不一样,对于捐助者而言,一定数额的捐款意味着低风险,即使被骗也损失不大,在道德驱使下,很多人容易在未加辨别的情况下就参与其中。 

  网络对募捐存在种种便利,而对于求助者而言,它却可能刺激私利欲望。这样一个陌生人之间的社交环境,捐款人较为分散,一旦募捐到了善款,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了多余的善款,求助人很容易据为己有,而不是像捐款人想象的那样,把钱给其他需要的人使用。求助人只是不幸者,并不意味着他们有高人一等的道德水准,捐助人可能很难想象,大量爱心蜂拥而至对于求助人而言不仅是一种幸运,其实同时也是一种诱惑。

  如今舆论对网络求助的质疑开始涌现,在很多个案中不乏负面评价,但这不会终结网络募捐,只是,舆论的质疑尤其是那些骗捐现象会折损人们的热情。如果要让那些真正遭遇不幸的求助者获得帮助,就不能放纵骗捐这类行为,对于爱心人士而言,也要多一点较真精神,过去那种只讲奉献而忽视论证的“随手公益”已经不合时宜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不能让城市睡在噪声里
高铁感受
押运员击毙男子,配枪隐忧不容忽视
虚拟现实
贷款骗局
告别“随手公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告别“随手公益” 2016-10-31 2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