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9岁,是全球最权威的鉴证科学家。他参与过50多个国家的8000多件刑案,包括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性丑闻案、9·11事件等等。他可以凭着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让罪犯无所遁形,他的著作是业界操作指南,他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唯一非白人警政厅长。
——看起来,他与电视综艺,绝无瓜葛。
然而,他居然兢兢业业地坐在评委席,全身心投入央视《挑战不可能》的每一期录制。他说:“我们不唱歌,不跳舞,不露胸,但这两年的节目,带给我太多感动。一个孩子,一个老人,一个平凡人,一个残疾人,都在挑战自我的极限。”
从未参与过综艺节目的李昌钰,却因为一档综艺节目再次走入公众视野。他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如此描述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挑战不可能, 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壹
长在上海 突遭变故
“我出生在如皋,长在上海。”李昌钰的父亲李浩民是民国中后期如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拥有如皋近一半的土地。四岁那年,李昌钰跟随家人来到上海,家族从事石油和粮食的经营。关于李家在上海的发展,并无太多记载,但据《之江大学同学录》(1947年春季之江大学教务处编制)记载,李昌纲(李昌钰三哥)“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四年级学生,学号32644,男,24岁,籍贯如皋,前校‘震旦中学’,住址‘新闸路1384号’”。家中排行第十一的李昌钰并不确切记得哥哥的学校和新闸路的房子,但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很小,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我还很喜欢飞机来炸,因为飞机一来,我们就要躲到防空洞里,一到防空洞,父亲就会拿汽水、饼干、糖果给我们吃。”
1949年1月27日,也就是那年的农历小年夜,李浩民登上了返回台湾的“太平轮”,打算与在台的家人共度春节。当时在台湾桃园的李家兄妹,早已将家中庭院布置一新,借用石头和盆景等道具摆设出一个“父来公园”。“可是左等右等,父亲再也没有回家。”因为躲避战事,所有行船都不点灯不鸣笛,当晚11时,太平轮在舟山群岛附近,与迎面驶来的建元轮相撞,船上大多乘客遇难,李浩民也未能幸免于难。噩耗传来,举家同悲。母亲王淑贞并不死心,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寻找,可惜最终未果。
贰
坚韧母亲 亦父亦师
“当时并不知道,没有了父亲意味着什么。”事实上,经历“太平轮”事件,李家人财两空,曾经优渥的生活,很快难以为继。母亲王淑贞并没有气馁,她坚持要让子女们上学读书,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她甚至给人帮佣维持生计。不过,李昌钰很快就感受到了变化,“日子越来越窘迫,别的孩子过年有新衣服穿,我却穿哥哥剩下来改的旧衣服。我们13个兄弟姐妹要共用一个桌子学习,学费也成了问题,我开始意识到父亲的存在是多么可贵。”但李昌钰强调说,“我的母亲也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她是我最敬佩的人,因为她在挑战她的人生。先生死了,她可以放弃,她可以改嫁,可以把孩子送去孤儿院,但她都没有。在她的鼓励下,我们兄弟姊妹13个,最后都成为了博士。”
懂事的李昌钰每天上学前在妈妈的嘱咐下穿好鞋子,但一出家门就把鞋子脱下来背在身上,一直走到学校门口再穿上,“要赤脚走好几里路,但这样一双鞋就能穿上一年。”18岁那年,李昌钰考上了台湾海洋大学,不过他发现警官学校也在招生,学费全免且有生活补助,于是他选择了后者。因缘际会,这成为了他“神探”之路的起点。
叁
结识爱侣 无惧挑战
“很幸运,我能进警官学校,更幸运的是能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上大学时,李昌钰喜欢学英文,多年以后,李昌钰依然强调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也正因为英语好,他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扇“门”,“因为英语好,我能够变成外事警察,因为英语好,我能认识一位小姐,她当时正在师大念书,语言帮助我能够找到一位很好的伴侣,我们已经结婚55年了。”李昌钰在台湾当警官时,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姑娘宋妙娟正在台湾留学,因为签证过期而被带到警局,她可能要被罚款,还要拘留。李昌钰于心不忍,便出面处理此事。当宋妙娟走进李昌钰的办公室时,李昌钰对她一见钟情。为了能和姑娘保持联系,他告诉宋妙娟今天不处理,请她明天再来警局。后来,两人的感情渐渐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们有一双儿女。李昌钰本希望能有一个孩子继承他的事业,但现在,女儿做了银行家,儿子做了牙医。他们告诉李昌钰:“爸爸,世界上有谋生更容易的职业,你这个职业太难了。”
但李昌钰说,他这一辈子就是在“挑战不可能”。“就像我特别喜欢节目的一个口号,‘人生挑战的旅途,你只有一个不能选择的,那就是放弃’。我到美国,我跟我太太只有五十块美金,再怎么穷,再怎么苦,我们都没有想过放弃。”
肆
再读十年 开始鉴证
聊起从中国台湾到美国求学的日子,李昌钰告诉记者,他在台湾做了五年警官,那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可惜,早期在台湾,我们破案全靠刑讯,逼打成招,真正的犯罪分子却逍遥法外。我有一个梦想,把鉴证科学运用到刑侦上。而当时美国的鉴证科学最领先。”1964年,李昌钰到美国学习。不过,那时的美国也还没有鉴识科学的博士学位,李昌钰幸运地进入到纽约大学医学院,念生物化学。他用两年半时间修完了4年的大学课程:法律、刑事、生物化学。随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半工半读的10年间,李昌钰做过餐馆侍者、证券行小职员,教过中国功夫,也当过化验室技术员。
但更大的挑战这才刚刚开始,1974年博士毕业后,李昌钰决定去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大学,这所学校正要建立鉴识科学中心,需要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来主持工作。“我的导师是一名得了诺贝尔奖的生物化学家,他希望我留在生物化学领域,可我要去做鉴识科学,他气得差点不和我讲话。”那时,美国警界是白人的天下,他们都看不起这个中国人。“最先和我联络的是律师,我帮他们打赢不少官司后,州检察官专门召集警方开会,说以后所有案子都要找‘那个中国人’看一看。”
伍
尊重实证 一战成名
后来,李昌钰应州长之邀,担任警局刑事鉴识实验室主任。作为最早利用 DNA技术破案的鉴识科学家之一,李昌钰利用证据鉴识屡破奇案。其中,震惊全美的“碎木机谋杀案”非常具有代表性。1986年,泛美航空的空姐海伦失踪了,只在卧室卫生间留下血迹。海伦的丈夫理查德是一名联邦调查局探员,3次通过了测谎仪检验。随后,有人提供线索,在海伦失踪那晚看见有人在他家附近拖着一台碎木机赶路,那人正是理查德。李昌钰把调查的重心转移到理查德可能停放碎木机的地方,展开地毯式的搜寻。结果,他们找到56片人骨,2660根头发,85克肉块,1颗牙齿。最终,经过李昌钰和同事们所做的5000多项检验后证实:这些人体残骸都属于海伦。检察官认为证据充足,逮捕了理查德。
从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到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性关系的DNA鉴定,乃至“9·11”遇难者DNA识别,李昌钰参与调查了8000多起案件,被称为“现场之王、当代福尔摩斯”。他谦虚地说自己成就很小,但其实李昌钰受聘康州警政厅长,打破了无形的天花板,是美国警政界首位担任最高职位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