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记草根词曲家,书法家珊卡
~~~——记草根词曲家,书法家珊卡
~~~——记草根词曲家,书法家珊卡
~~~——记草根词曲家,书法家珊卡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的“歌”可看
他的“字”可听
——记草根词曲家,书法家珊卡
关鸿
  图文/关鸿

  去年,一位艺术圈的朋友送给我一张唱片,说是一位草根作曲家的作品集,虽名不见经传,但曲调别具风味,很接地气,不妨一听。于是,我抱着好奇的心情听了几首,一下子被那优美的弦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所打动。他,还写得一手好字,还是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

  在优美的弦律中,仿佛一幅幅秀美山水画和浓郁民族风俗画呈现在人们眼前。细看介绍,原来这首歌曾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作者竟是一位年迈古稀的长者,名字却有点洋味,叫“珊卡”。

  我抱着好奇的心情,经朋友介绍,来到上海西南角莘庄的一个普通的寓所里,拜访这位神奇的音乐人。按响门铃,开门的是位满头浓发、圆脸憨厚的汉子,根本看不出已有七十多岁,他就是珊卡。

  “珊卡”名字怎么来

  珊卡本名姚春荣,重庆人,从小喜爱乐曲,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买不起乐器,只能用爸妈给的零花钱中省下的部分买了根竹笛,自学吹笛子,打算日后靠卖笛子来谋生,补贴家用。15岁初中毕业后,他进了水电站建设工地,成为一名开履带式吊车的司机,整天在野外烈日寒冬下工作,就这样,笛子陪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寥的夜晚。人家喝酒,他省下钱买音乐方面的书,自学作曲。人家休息,他就在竹子和稻草搭建的简易工棚里点着灯学写歌曲。每当有文工团到工地慰问演出,他就格外珍惜虚心向文工团老师讨教的机会。以至于后来文工团领导知道水电十二局有个会吹竹笛的小伙子,就在演出中常叫他去客串一把。

  但步入艺术的殿堂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业余创作的歌曲,每每投稿有关刊物,总是屡寄屡退。有一年听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招生,他毅然去应考。结果初试通过、复试也通过,但因为是外地学生,户口无法解决等原因而落选。当时,对一位从小酷爱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于是他就取了一个艺名叫“珊卡”,意喻,老是被“删掉”,“卡住”,干脆就叫“珊卡”来激励自己。

  屡遭挫折不言败

  挫折磨灭不了这个年轻人对音乐的酷爱和追求。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与同事们一道走南闯北,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民俗民风都会深深吸引他,激发起他创作的欲望。在浙江丽水,当地的畲族民歌非常具有特色。男女都是假声演唱,大多散板节奏,自由成调延续了数百年。珊卡被如此具有特色的风格所折服,就深入畲族采风,收集传唱的民歌,并加以整理消化。同时珊卡认为畲族的民歌也要发展创新,体现新的时代气息,便于传唱。于是不久一首《畲族阿妹放木排》就应运而生。在歌曲中他大胆地在假声中加入真声,散板后进入规范节奏,并保留了畲族民歌中六度五度大跳风格,一下子就呈现了一首崭新的畲族新民歌。

  此歌创作完选送到省里,却遇到了争议。有人提出,“放木排的都是男人做的事,哪有女的放木排,不合常情”,差点又被删了下来。但珊卡不以为然,以亲身感受,亲眼目睹的事实澄清了这种说法。这首歌的获奖得到了当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高度赞扬,并在《工人日报》上发表文章称:“作者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歌曲的。”吕骥的文章发表后,丽水文化局的领导亲自开车来到珊卡的水电站工地,要调珊卡到丽水地区群众艺术馆去工作。但珊卡很实在地说:“我只是个工人,不会弹钢琴,也不识五线谱,担任此工作不合适”。在局领导的坚持下,1985年,珊卡正式成为一位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音乐人。

  感动激情再创作

  珊卡自十八岁开始学习创作歌曲,在乐坛上已驰骋了半个多世纪。从1961年发表第一首歌曲起,迄今已创作了3000余首歌曲,其中200多首歌曲在国家和省市级演唱比赛中获奖。

  纵览这么多优秀作品,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接地气”。这些歌曲都有着浓厚乡土情,民族风。用珊卡的话来说,他创作歌曲,先感动,后激情,再创作,都是有情而生,有感而发,决不矫揉造作。

  在此后几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他跑遍了四川、浙江、安徽、甘肃、福建的山山水水,深入到少数民族的村寨,田间采风,收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歌。例如《苗家娇阿依》《阿依河的早晨》 均以苗族的民间音调作基本旋律,抒发生活情景,优美动听,如诗如画,情韵悠悠。

  在浙江,珊卡在缙云县城东周村的后山上,见到两块巨石,一块酷似年过花甲的老婆婆,头梳发簪,俯首沉思。另一块像身姿婀娜的年轻妇女,默默地站立在旁。当地人称之为“婆媳岩”,并有着一个因媳妇虐待婆婆,而遭到雷击成石的凄美传说。珊卡深深被这民间传说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了首《婆媳岩》的歌曲。将民间的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忠孝礼仪,与提倡和谐文明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合在歌词里:“婆媳本是骨肉情/理应敬爱心相连/奉劝众媳妇/老人不可嫌/待到日后做婆婆/可免长跪在人间”。这种借景抒情,以情说理的音乐作品问世后,很快在当地传唱,每演出一次都会带来强烈的反响。这首歌在仙都首届文化艺术节上演时,摘取了金奖。

  珊卡的歌曲不仅在国内得到广大老百姓欢迎,同时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3年。应全球华人春晚组委会的邀请而创作了晚会主题歌《中国老乡》。这首歌以中国人俗称“老乡”两个字,一下子拉近了身在海外的中国同胞的骨肉之情。最近受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活动组委会的邀请,他又在潜心创作联合国100周年庆典的歌曲——《联合国颂》。

  采访手记

  写歌练字,自成一家

  不会弹琴,不识五线谱的音乐人,竟写歌3000余首,还频频获奖,是个奇迹。而写一手好字,成为颇有成就的书法家,又是一大奇迹。

  在外奔波几十年的珊卡,因女儿工作在上海,退休后也来到了上海。女儿非常孝敬长辈,专门在莘庄给爸妈买了一套房,让他们安享晚年。于是珊卡深居雅室,开创了人生的又一次“创业”。在继续音乐创作的同时,将书法艺术做到了炉火纯青,自成一体。

  珊卡的书法艺术之情缘和基础,来自他的音乐创作生涯,每当创作一首歌,他都要工工整整地抄写成歌谱,而且非常讲究字的规范、结构和上下流畅贯通。于是年复一年,不断求索,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家风范。与音乐创作一样,珊卡从未拜过名师,从未经过专业的书法培训,就是怀着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份敬慕而多看、多琢磨、多写。珊卡首先饱览了中国书法名家的作品,在不同字体、风格中吸取营养,找到共同点,然后不拘一格地用硬笔、软笔,甚至拿来竹筷、树枝、手指,钢笔套都可当做写字工具来书写。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四十五岁开始珊卡已坚持写了三十余年,成就了一手好字,楷、行、草、隶、篆都能驾驭。纵观珊卡的书法,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音乐的律动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赛事/新民印象
   第A09版:赛事/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跨界/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扫一扫
名言
他的“歌”可看 他的“字”可听
自得其乐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C01他的“歌”可看
他的“字”可听
2016-12-18 2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