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征信,主要以金融借贷数据作为征信评价的依据,数据来源是全国各商业银行报送的信贷信息。刚毕业的大学生、蓝领、农民等群体由于缺少借贷记录,没有征信评价,在信用卡申请、贷款等方面无法享受信用带来的便利。
贾康委员认为,信用缺失问题抬高社会成本和风险,降低金融与经济运行效率。央行征信中心成立,虽然为识别、防范和化解传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央行征信中心仅覆盖有传统金融机构信贷记录的约4亿人群,无法准确判断个体风险,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央行在2015年初批准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试点,但没有正式颁发牌照,目前征信行业存在争议和发展障碍,征信行业发展尚未完全破局,建设还比较迟缓。
贾康委员建议,首先要明确监管重心,避免对市场过度干预。监管的重心应该放在征信业务的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性、业务实质独立性方面,而征信产品有效性和征信服务场景,应由市场决定。同时,在充分保护用户隐私基础上,应允许采集用户正面信息,不应过多限制数据采集范围。
其次,央行征信中心应回归“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公共机构的定位,只覆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的采集、储存和外部数据接入,不应向市场直接提供征信评分和征信服务,不应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央行征信中心应向各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放数据接入服务,可按照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原则,由央行和价格管理部门确定数据接入服务的收费。
在贾康委员看来,有关监管部门以调动优质市场主体积极性参与征信市场为目标,应做出征信业市场化顶层设计。监管者在做顶层设计时,应围绕如何引导有数据源、资金、技术、风控能力的市场主体投入我国征信业,以及如何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能力、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征信机构的竞争力这一主线,力求充分调动优质市场主体积极性。
贾康委员建议以发放征信牌照来尽快推动征信业务的全面启动,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将政府管理与监督合理对接市场机制。
特派记者 方翔 江跃中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