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申城校园,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的传承活动,纷纷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传统文化进校园”专栏报道,通过一则则生动的案例,彰显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
前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孙跃明说,奉贤的文化传统一贯敬奉先贤,如今要用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带动淳朴民风,让乡亲们见贤思齐,让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总书记问:这就是“奉贤”的意思吗?孙跃明答,是的,相传孔子高徒言偃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就是要见贤思齐。
据记者了解,敬奉先贤、见贤思齐的“贤文化”教育,已经在奉贤区中小学校园里生根结果。全区正在着力打造一张具有浓郁“贤文化”特色的南上海亮丽教育名片。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说,奉贤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贤文化”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今,奉贤已经建立爱国主义、民族文化、科普教育及国防民防教育等4大系列“贤文化”教育基地,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衔接的学生社会实践课程项目,构建了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全社会育人的氛围。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充分利用班会课、午会课时间指导学生学习《贤文化读本》和有关地方风土人情和奉贤贤人贤事的书籍。学校围绕《贤文化读本》开展以“知奉贤,爱家乡”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童谣书画等比赛。师生们创作的“贤文化”名言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布置在宣传长廊里,或悬挂在楼梯口,营造出浓郁的“贤文化”教育氛围,在整个德育工作中唱响“贤文化”教育的主旋律。校长何哲慧说:“活动的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做‘小贤人’。这些活动不需要特殊的地点,不需要舟车劳顿,随时随地都能做到。比如,‘身边好榜样’‘父母的好帮手’‘孝顺的好孩子’‘勤俭小管家’等,让孩子们学会自理、做家务、理财、关心父母等。活动的照片及感想还会发布在班级群里,让大家一同来分享‘贤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校一品 传承美德
结合“贤文化”传统,奉贤区各校正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以“敬贤、学贤、践贤、育贤”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一校一品”的校园“贤文化”特色项目。如位于言子讲学地青溪的青村中学开设言子讲坛;位于原中共奉贤县委创始地的曙光中学,打造以“弘贤育德”工程为主体的校史教育活动系列;庄行学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海农绿色文化;地处奉贤最东部农村地区的四团小学,在乡村“七色花”留守儿童俱乐部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受到中央文明办的肯定。
在有教材、有课程、有社团的基础上,奉贤区将“贤文化”教育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人的重要举措。江海一小、洪庙小学等校经常开展“泼墨挥毫撰家训”活动,孩子们将父辈、祖辈遗留下来的家风家训书写保存下来;南桥小学、恒贤小学、四团小学等校以“家风家训家春秋”为主题举办讲故事活动;奉浦学校、奉浦幼儿园、南中路幼儿园、教院附小等校组织开展编写“新二十四孝”活动……“贤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家国情怀。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