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人民的名义》走红的几个因素
何小手
  何小手

  最近如果不在朋友圈评论一下《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你都会显得跟不上时代。自上月底该剧播出以来,迅速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引发如此之大的社会反响,权威媒体跟进评论,自媒体也搭便车蹭热度,而剧中的一些实力派演员,如饰演剧中达康书记的吴刚,甚至很快成为网红,许多他的表情包在网上走红。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强调粉丝经济讲究颜值的时代,如今这些达康书记的粉丝们,让人有些怀疑:我是不是遇到假观众了?

  一部剧何以迅速走红,对此不乏分析评论,其中大致会提到以下几点:一是作品本身的诚意,从导演李路到编剧周梅森,再到一众实力派演员,各路优秀人马聚集在一起,这已经足以吸引外界的目光,而作品目前所呈现的内容和高度,也的确不负众望;二是作品的颠覆效果和现实主义特质。以往政治剧都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剧中的官员从说话到行事风格,通常都缺乏个性色彩。而《人民的名义》中的人物性格刻画非常用力,值得回味,比如圈粉无数的达康书记,就给人以工作风格接地气的印象。

  至于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质,这是被很多评论突出强调的一点。据说编剧在创作剧本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所以里面提到的很多细节大多来源于现实,比如拆迁过程中的冲突,信访中心为提高效率而对办事窗口做出非人性化的设计,乃至提及的校园足球的腐败桥段——小球员想上场就必须先交钱,这些都让观众产生共鸣,可谓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反腐是全民关注的话题,它也是现实主义的重大题材,人们关注反腐,更在意作品呈现的内容是否符合现实。

  实力派演员的表现也是被舆论反复渲染的一个细节,诸如“看《人民的名义》,小鲜肉们当汗颜”这样的评论颇得人心,剧中演员相对较低的片酬,和小鲜肉们的天价片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可能只是表现一种行情,但客观上也会起到提醒创作者的作用:所谓烂片得志,这不仅是市场规律的结果,更不能怪观众审美低端,好的作品自然会收获市场认可,而粉丝经济则并非一直会奏效。

  有关此剧的评论大多会提到,它的走红是因为顺应了人们对反腐的期待,是时代的应景之作,这种评论有一定参考价值,不过,对它的关注和喜爱是否只是源自题材的带动,问题恐怕不会这么简单。主题和诚意,两个因素但凡缺少其中一个,都不会产生大的舆论反响。这样一部政治剧放在湖南卫视这个以娱乐综艺节目见长的平台播出,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它的定位与过去类似作品的差异,新生代观众也路转粉,可能在提示,人们的电视剧消费,尤其是现实主义倾向的影视作品消费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5版:军界瞭望
   第A26版:军界瞭望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正确理解“炒房合同”无效
保安老李
城市规划,要有21世纪的眼光
“吃播”
车险陷阱
《人民的名义》走红的几个因素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人民的名义》走红的几个因素 2017-04-10 2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