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饿
陈钰鹏
  陈钰鹏

  饿是一种生理现象,表示摄入体内的能量用完了,需要向身体补充新的养分了。人有了饿感,就很想吃东西,但这种欲望和食欲(胃口)是有区别的。食欲是一种心理现象。

  当然,如果没有食欲,即使饿了也会不进食。饿感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血清素的含量而人为地暂时“关闭”或抑制,有一些所谓的“抑食欲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起作用的,但由于饥饿是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仅仅对某个调节系统进行干涉,基本上只能部分被压制。

  试过节食的人也许有体会,可以短时间掩饰饥饿,比如嚼口香糖可以让人暂时忘记已经到了进食的时间,但也不可能持续掩饰饥饿;原因还是因为饥饿不是一个原因引起的。

  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血糖,肝和胃的受体向下丘脑的饥饿中心发出血糖太低的信号,便产生饥饿刺激,此时应及时补充食物,要是不加理会,时间长了会促使分解肝糖原。如果胃空了,胃壁就收缩,我们听到的咕噜咕噜声,就是胃壁收缩发出的声信号。

  有人说,饥饿这一概念,本来是一种身体的主观感觉,但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察方式,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现象:生理现象、社会政治现象、社会福利和公益现象、历史现象、心里现象及经济现象。饥饿刺激的生物功能是用食物和营养物质确保机体的给养。可是有时候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当有人在“人为挨饿”的时候,另一些人却被迫过着营养不良、忍饥挨饿的日子。当前,全球有7.95亿人受到饥饿的威胁,这意味着每九个人中有一人吃不饱,难以维持健康而有活力的生命,每年死于饥饿和缺乏营养的人多于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患者。

  有一种饥饿称为“隐性饥饿”:缺乏“微量营养”,使人易得传染病,影响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削弱劳动力;导致许多成年人和孩子的死亡。

  根据联合国2015年9月25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的目标,至2030年消灭全球饥饿。为了实现“没有饥饿的世界”这一目标,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全球各国参与“零饥饿”运动,号召政府、企业、农民、科学家、与会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让饥饿从地球消失。

  “零饥饿”包括五个目标:全年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再没有营养不良的儿童;所有食物系统都是可持续的;小农生产和收入翻倍;对食物零浪费,包括负责任的消费方式。潘基文说:“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应该挨饿。我呼吁你们所有人,和我一起消灭饥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公告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8版:康健园
   第A29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30版: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当年,陈存仁的眼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红楼梦里的“校园霸凌”
读书之事
饿
桂园的猫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20饿 2017-04-23 2 2017年04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