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在看《速度与激情8》(以下简称“激8”)时又打了一个瞌铳,在雪地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只是一歇歇,没有错漏了最精彩的片段。但是看很文艺的《八月》和《一念无明》时却是精神抖擞,而且这俩还是一个下午接连看的。
回想起来,我还睡过打斗更厉害的《变形金刚》,反而文艺如《长江图》连刷两遍都毫无尿点,所以应该是耗费眼神的3D惹的祸吧。大片固然打得热闹,但是也都是套路,一不留神,看着看着就倦了。像“激8”那样能一个班底撑到第八部还花样百出,也实属不易。
最早晓得《八月》,是看了《夜色撩人》出来,在环艺长长的走道里看到很棒的海报。但是后来被朋友点了一句“是黑白片哦”——怕剧透,就没有追问下去。海报上说它在“金马”颇受好评,就还以为是另一部《六弄咖啡馆》,但是看了才晓得是内地故事,与内蒙古的电影厂有关。电影人对讲电影人的故事总是偏爱一点,奥斯卡都有先例的。
《八月》是久违的让人很舒服的黑白片,这种舒服除了和叙事技巧有关,还和被叙述的那个时代的亲切感有关吧——在混乱中摸索的90年代初,《亡命天涯》作为第一部进口大片闪亮登场。小孩要升学,工厂在改制,大人们开始不安,但是也没到焦灼的分上。
一闪而过的戏中戏是《遭遇激情》。袁苑一亮相我就认出来了,然后是年轻貌美的吕丽萍。夹手就想起来《夜色撩人》和《遭遇激情》一样,都是夏刚导演的。
当时是在胜利艺术电影院把《遭遇激情》看了不下四五遍,因为实在喜欢那种玩世不恭里的真情。编剧虽然是冯小刚和郑晓龙,但总觉得像看到了王朔一样。《夜色撩人》虽然是从小说改编的,毕竟原作发表于十五年前,其中的观念,当时固然先锋,被搁置了这么久,不仅力道弱了,甚至人物心理都有些莫名其妙地不合理起来。
虽然“胜利”和“平安”都不在了,但在进口大片的杀伐之下,文艺片居然还有一线生天,此起彼伏地出现,却也是当年没想到的局面。旁观香港电影,新人导演的《一念无明》讲的是躁郁症,从打女脱胎而来的老戏骨惠英红凭老年痴呆症的角色得奖,都像是借“病人”在给“正常人”点提一些什么似的。回望早几年的《桃姐》,叶德娴的角色在里面只是中风,还没有病得那么深重。和奇幻靓丽的大片比起来,小成本文艺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让人总有些隐隐的不安,这大概才是能让我这样的观众时时要打起精神睁大眼睛的最重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