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昔时,在鱼米之乡商榻,当地人除了耕种之外,还会在农闲时节,搞些副业,赚些外快,补贴家用。麦钓就是俚人用竹子作钩、麦子作饵,捕捉鲫鱼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年“雨水”节气一过,麦钓主人总要到屋后竹园,寻斩几根金丝竹(此竹柔韧性好,弹性足),然后在自家客堂,用竹刀将竹子劈削开来,再削刻成一根根牙签状的竹针,并将竹针中间篾青朝外刻薄,便以竹针弯曲、弹直。再在竹针中间结扎一根二尺见长的丝线,丝线另一头则系在一根几十米的总丝线上;接着用隔夜浸胖的小麦粒,从汤盏中取出,将竹针两头并拢,插入小麦粒夹缝里,按先后顺序,一一挂放在竹畚箕或竹篮边沿上备用。最后麦钓投放人(一般俩人搭档)摇一条小渔船,一人在船艄摇动橹棹,船儿缓缓行进;一人则在船头一侧依序投放麦钓。
大约等三四小时,麦钓主人将船儿回驶到投放麦钓处,撩起麦钓丝线浮漂,开始缓慢收钓。如果收钓人手上有晃动或沉重感,说明鱼儿已经上钩。由于鲫鱼嘴口小,一旦吞进麦粒、弯曲的竹针瞬间弹开,麦钓即刻将鱼嘴撑钩住。为防止麦钓无法承受鱼儿的自重,造成鱼儿脱逃,收钓时主人一般不会把麦钓拉出水面,而是采用一手拉住丝线,让鱼儿游近船舷边,一手拿预先准备的网兜,深入水中,将麦钓和鲫鱼一同捞上船。
孩提时代,我曾在乡下跟踪观瞻过麦钓制作和捕鱼的全过程,也曾亲自动手模仿在自家屋后浜兜里投放麦钓,捕捉过几条小鲫鱼,后给好婆喂猫咪吃了。
乡下的孩子过去没有多少娱乐活动,总喜欢与水亲近。我想,如果你现在闲来无事,不妨也尝试一下麦钓捕鱼的乐趣,或许还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