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 “一号课题”撬动深改
  本报讯 人民日报消息:历年在全国“堵城”排行居前、三年前一度“夺冠”的上海,却在《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滑出前十位。对此,上海市民并不意外。在“史上最严交规”约束下,在随处“天眼”紧盯中,开车不接打手机了,后座乘客也开始自觉系上安全带。上海交通大整治一年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8%、14.7%……这座超大城市的交通行为,正变得越来越有序。

  过去年年整治难见效,为何这次却不同?记者调查发现,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摸清基层实际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委每年确定一个重点调研课题,即“一号课题”,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针对涉及面广、硬骨头难啃的重大改革、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抓思路抓调研做到精准施策,抓推进抓落实确保开花结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去年初被上海市委列为“一号课题”的“补短板”,就剑指城市交通秩序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这两个“老大难”问题。

  上海市委认为,短板长时间累积,又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靠一个部门、一个区的资源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因此“要齐心协力,主动向前一步补齐短板。要有舍我其谁的决心,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上海的交通大整治,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公安交警通过机制与科技创新,提升交通管理效能,交通智能化、系统化建设同步推进;交通违法与个人征信、居住证积分挂钩;30万“黄马甲”成为交通志愿者;学校、机关的3.2万多个停车位与社会共享;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今年3月正式实施……通过调动各方力量,用“绣花”般的功夫,上海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针对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五违”,从拆违入手,撬动“城中村”环境整治、人口管理。去年,上海拆违总量超过51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少了,违法经营企业关了,“脏地”变身绿地,群众健身休闲多了新去处,城市也获得再发展空间。

  自2013年起,上海连续推出4个“一号课题”:加快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补好短板——每个课题都关乎中央对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要求,关乎上海改革发展的大局和干部群众的期盼。抓好一个课题,牵住的是发展“牛鼻子”,撬动的是诸多深水区改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家装之窗
上海破局 敢碰烫手山芋
沉入基层,方是成事之道
上海 “一号课题”撬动深改
新民晚报要闻A02上海 “一号课题”撬动深改 2017-05-05 2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