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试架机团队,消灭“管理模糊地带”
裘颖琼
  去年年初,试飞中心成立了C919-101架机团队。人不多,队长、副队长和7名组员,共9人,分别来自项目管理部、安全质量适航管理部、测试工程部、机务工程部和场务保障部等业务部门和核心管理部门。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支精简的小团队,在成立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内,不仅管起没人管的“模糊地带”,还让许多“扯皮”的问题得以解决,为C919成功首飞扫除多个“障碍”。

  101架机管理团队队长由立岩告诉记者,“在国外,一架试飞飞机就有一个架机团队。所有架机团队成员的工作,就是围绕一架飞机转,朝着特定目标组织技术活动。”团队成员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分工,寻找101架机的问题,并“追着”相关部门处理直到解决。 

  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生,唐茜入职不久就从“娘家”——场务保障部来到架机管理团队,负责场站管理。刚开始的时候,每涉及到自己部门,就忍不住想为他们开后门、找理由。直到后来,她发现被指出的不足,都通过架机团队协调解决了。这对她触动很大,她很快转变立场,该把“枪口”对准自己部门的时候,毫不含糊。

  对于职责不明确的事情,架机团队也总是第一个主动牵头。在成立两个月后,队长由立岩发现,试飞员的伞包、头盔等应急救生装置,谁都知道要有,但谁去置办并没有明确。站在工程部部长这一身份,他也会有“这不是我部门职责”的想法。但一想到自己也是架机团队队长,他将机务部、场务部、工程部、运行部四个部门召集起来商量,梳理出了“工程部提需求、机务部采购、场务部保管”的解决方案。

  首次尝试在C919型号上成立架机团队,在试飞中心总工程师王伟看来,既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组织手段的创新: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围墙,扯皮的少了,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多了。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家装之窗
空中勇者!试飞员首秀 大飞机
沪语致意本报读者和新民邻声用户
从起飞到着陆,每个动作数据说话
首试架机团队,消灭“管理模糊地带”
新民晚报要闻A05首试架机团队,消灭“管理模糊地带” 2017-05-05 2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