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食春深祭古人
吴忱
  吴忱

  过去才一个多月,清明扫墓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而今苏州也不能就地焚烧纸钱了,保护山林,无可厚非,只是心里很对不起,少了些与先人的亲近感。不知有朝一日为了环保,是否也会对祭品有所限制,譬如,只能摆上几枝鲜花?

  正这么胡思乱想,黄山谷一首题作《清明》的诗却忍不住跳了出来: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陇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人乞祭余”一句,是《孟子》上说齐人有一妻一妾,其夫君外出,自称在富家饱食酒肉而归,其实在坟头乞讨剩余祭品的故事。这说的是清明扫墓。

  “士甘焚死”,则是寒食的正题了。但“焚死”一事,《左传》《史记》都没有涉及,只说晋文公回国后,众随从争相显摆功劳,独介子推不屑为官,最后“隐居山中而死”。而《庄子》则说“子推怒而去,抱木焚死”。各执一词,终成千古疑案。

  也许介子推的焚死只是世俗传说,而传说往往容易深入人心。据说介子推为火所焚,国人为之举哀,又在每年暮春之日,家家户户不用柴火,俗称禁烟。祭品则有煮糯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粥。后又改用大麦粥,以杏仁粉为酪。又有祭子推文:“黍饭一盘,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可见都是冷盆,这就是“寒食”的来由了。我们现在改用青团、定胜糕,却不知源于何时。

  不过寒食的日子众说纷纭,一说在冬至后105日,据推算是清明前二日;也有说在冬至后106日。因为时间衔接,所以后人扫墓不提寒食,只称清明。按各地风俗,有的在清明前一日扫墓,有的在清明前二日,还有在清明前后三五日的。可见一般以清明前三后七为期,都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这回扫墓是在清明前的一个周日,墓地位处山腰,近望太湖,景物信美,得其所哉。于是祭拜如仪,焚罢纸钱,正待返程,不禁想起寒食清明又是踏青的春秋佳日,一家人便掉头直奔寒山寺而去。孰知寒山寺已不是早年所见景象:冷僻、清净,更别有几分寒瘦的感觉。如今不但寺宇开拓一新,而且周边商家林立,寺前的枫桥也隐没其间,难露真相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试想,若张继当年不幸而见到这等模样,会有心情下笔么?记得几年前我们畅游东山王鏊故居,踩上地板都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回音,可要的就是这种时代的沧桑感。话又得说回来,寒山寺有一块石碑倒是货真价实,那便是俞曲园书写的“枫桥夜泊”。然而正是这块略显苍老的石碑,拉开了寒山寺与当下现实的距离,凸显出历史的厚度与深度,让人不能自已,浮想联翩。

  走出山门已是中午时分,该补能量了。不过看了几家,都提不起多大兴趣。我心有所动,趁势提出关于“就地解决拜墓祭余食品”的动议,居然一致通过。事后我笑说:知道今天是寒食吗,又正巧在寒山寺,还让我们享用了一回真正的“寒”食。

  寒食,这曾经为古人特别敬重的日子,早已久久淡出了社会的视野,或许我们只能从苏东坡的《寒食帖》中领略一二。如今清明正式列为国定假日,给人们的寒食意识提供了复苏的契机。相比春节国庆的长假,虽只有短短三两天,但能让我出走远门,与先人近距离对话的,也就是清明寒食了。

  十日谈

  享受传统佳节

  端午节,师娘为他系上了五彩线。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科创上海
   第A06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军界瞭望
   第A15版:军界瞭望
   第A16版:广告
天涯逆旅海彬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苍崖积素(纸本水墨)
夜宿余庆坊
足迹
寒食春深祭古人
新民晚报夜光杯A11寒食春深祭古人 2017-05-29 2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