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蛇奖”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当年,陈竺、沈晓明等都是这个奖的得主。
曾经,“银蛇奖”得主离我是那么远;如今,我突然发现“银蛇奖”得主离我原来是那么近。在2017年7月26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我找到了李国东博士的名字。
事实上,我与李博士素昧平生,是他做的一台手术,让我注意到他。
七月中旬,溽暑难耐,毫无善罢甘休的意思。那天清晨,原本早就应该散发出刺眼、炽热光线的太阳,被薄云“涂”了一层“面霜”,竟然有些难得的凉爽。好不容易等到这样的机会,那些热衷于早锻炼的老头老太哪肯放弃,他们果断地走出家门……
也许多日蛰伏室内,腿脚有点“锈”了,我那八十六岁的老母亲在散步时腿一软,跌倒在地。
刚开始,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认为她没有大碍——脚能动弹,而且还不十分叫疼。一个小时后,老母亲开始显出很痛苦的样子。眼看摒不下去,我把她抱进轮椅,推入距离相对较近的第十人民医院急诊室。此时,我还在心里暗暗祈祷她没事。经验告诉我,这个岁数的老人摔跤,要么没事;有事,一定是大事。
X光片的影像传到了当班医生的电脑屏幕上:股骨颈骨折!这是老人摔跤的最坏结果。“住院,开刀!”医生态度坚决,不容商量。“哪,如果……”“如果不想开刀,在床上躺半年,百分之八十的老人会因并发症而……”我懂医生的潜台词。两年前,因为摔一跤,又不能手术,老父在床躺了半年后,“走”了。
我一下子慌了,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忙给那些熟悉医院掌故的朋友打电话,询问转到六院骨科的可能性——在我的观念里,处理骨科的事,六院最是当行出色。不久,反馈的信息纷纷到来,不约而同:若不想过分折腾老人,也便于家属照料,最佳方案是就地医疗。理由:骨科,是十院的重中之重,在业界也享有盛誉。他们同时给出一个方向:倘若老人被李国东团队收治,大可高枕无忧……
当李国东出现在我面前,我还不相信他那么年轻,四十岁还不到,已是博士生导师;曾经在五六个发达国家学习关节治疗技术并行医;获得的荣誉无数……这些,在病房走廊上的宣传栏里都能看到。
李博士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两个:一是他看到我那愁眉不展的老母亲,很肯定地说:“阿姨,别担心,手术第二天,我就能让您下地!”这句话,让老母亲释怀,积极配合术前准备。二是老母亲手术之后,由于怕疼,不肯下床多走路,李博士就对她讲:“阿姨,您辜负了我的一手好技术啊!”被他用这样的激将法一激,老母只得下地,效果自然圆满。
我在想,一个外科医生,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外,还得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但话要说回来,不是艺高人胆大,他敢这么说吗?
我知道医院里有些“约定俗成”,不希望自己“特立独行”而游离“潜规则”之外。李博士很严肃地告诉我:“你大概不了解我,我是院里上交红包最多的人之一!”我无地自容,只得向他道歉。
我已很久没跟医院打交道了,像李博士那样每天通过微信向家属传递病人情况,或第一时间回答家属询问的医生是否很普遍?如果不是,我能理解,毕竟医生太忙太辛苦了;如果是,我感到振奋的同时是满怀的过意不去。
从我把老母亲用轮椅推进医院到搀着她走出医院,十天而已,我内心充满感激,这倒并不是因为李博士为我母亲做了什么,而是看到了我们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正很好地践行着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我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印证李博士获得“银蛇奖”,名至实归。祝贺他,祝贺所有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