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的,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这源于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问和好奇,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好奇心是一种先天本能性的动机,就如同饥饿、渴、性、母性、瞌睡是一样的。好奇心是有机体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和探究反射,如动物探究新的环境,幼儿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兴奋,这些反射性行为都不必通过学习而获得。引起这些行为的动机,被称为好奇。
人们也天生就有着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人们还有自我保护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
那些深夜里的痛苦情绪,那些不吐不快的难过心情,都被默默关在了心里;或是,发去了微博。由于微博的开放性,而且可以看到许多明星的状态,一些普通用户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吸引很多陌生人来关注自己,在这一点上也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虽然朋友圈也有“分组可见”和“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然而,当我们在发一条状态之前,花很长的时间去设置分组,仔细筛选,认真思考,这其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看到自己此刻的心情后,却发现,早已没有了那一刻想要分享的冲动,于是就只好苦笑着点了取消。
其实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其初衷都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关心朋友,而不是在科技的浪潮里迷失方向。
梅馨纯(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