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他曾在舞台上演出超过70种话剧;银幕上的他曾是明星,被誉为“电影后补皇帝”、“伟大的老虎”,作为影迷,我们无法错过他主演的《新女性》《国风》《野玫瑰》;他是第三代导演的标志性人物,电影作品充满中国韵味,他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令人印象深刻;他也是中国最早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人之一;他是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电影史学家、理论家……
他是郑君里。2017年上海书展期间,《郑君里全集》8卷本总计400万字与读者见面。这套堪称中国大陆第一部电影导演的艺术全集,历时5年收集整理完成,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不仅仅是一份影剧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影剧文化传统结晶,东方电影美学杰出代表,更是一部记录了40年间中国社会史、战争史、生活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生态史的国宝级文献。历史、译著、理论、年表、手稿、书信、日记、札记、剧本、诗歌、小说、散文、随笔、草图、便签、备忘……很多资料直接整理自郑君里的手稿,以及曾流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批珍贵电影档案文献,首度与读者见面。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郑千里;1911年12月6日生于上海的城市平民家庭,父母以摆水果摊维持生计;祖籍广东中山县; 是一位活跃于中国二十世纪30至60年代的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夏衍先生曾说,郑君里取得的成就“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高峰,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1928年,郑君里进入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成为该学院戏剧科第一个报名的学生,此后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他至少参加过26个团体超过70种话剧的演出;1932至1937年,他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主演了《野玫瑰》《火山情血》《奋斗》《人生》《慈母曲》《联华交响曲》等22部进步影片,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西北巡回教育班、中国电影制片厂等机构,在前线和大后方都从事了大量国防影剧工作,编导完成了《西北特辑》《民族万岁》《野人山》等纪录片。战后,郑君里转入故事片编导创作,先后进入联华影艺社、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作)《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等影片。50年代初直到1965年,他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重要导演,编导了《人民的新杭州》《宋景诗》《聂耳》《林则徐》《枯木逢春》《李善子》等作品。
郑君里是一位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的艺术家,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字。据统计,可单本发行的郑君里学术著作(含译著)就多达8种,其中,《现代中国电影史》《演技六讲》《演员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都是戏剧和电影领域的殿堂级读物。此外,郑君里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笔记、教案、小说、杂文等超过百种。郑君里在创作中留下的手稿非常详尽,虽然在数十年中遗失了不少,但所幸其中一部分重要档案被保存下来。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郑君里是学者型导演,他的作品丰厚精深,《郑君里全集》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回忆父亲时说:“父亲长得很帅,做演员时没有经纪人没有炒作,完全靠演技赢得观众。他认为保持身体健康也是演员的一个修养。他也要求我锻炼身体,说身体不好将来没饭吃。”郑大里介绍,全集里还有郑君里详细记录如何构思、给演员说戏、道具选用、如何化妆,以及机位安放等拍摄细节,现在很多人喜欢拍电影和短视频,郑君里的文章有很大的实用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