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选书是个讲究精度的事:书太难会打击阅读自信,让孩子丧失阅读兴趣;太容易又难以激发阅读潜能,不利于孩子获得知识。于是便有了分级阅读。分级阅读在国内有过一阵热潮,出版人一边纷纷引进国外分级童书,一边研发自己的分级阅读体系。然而近两年这股热潮似乎正在退去,种种怀疑浮出水面:分级阅读有必要吗?可能吗?国外的分级体系可以拿来主义吗?
分级阅读的理念在欧美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由研究机构和政府倡导,如今已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在英国,牛津大学曾用20年做分级阅读的研究。而美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初期的分级阅读读本,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较为确切的分级标准。在美国、新西兰等国的很多中小学,老师会在学期初给孩子做阅读测试,依据测试结果给孩子的阅读水平定级,再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级别推荐不同级别的阅读书单。阅读测试并非老师随意制定,而是根据科学的阅读分级测试体系实施。
这种阅读分级体系有很多种,美国最普遍使用的有三种。一是指导性阅读分级体系 (GRL),这套体系要求老师每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测试,让学生阅读标准材料,并复述故事或回答问题。老师用一套标准量表记录来打分,根据评分定级和推荐书单。GRL体系依据书的词汇、句子、字体、版式、主题、结构来给书分级,用字母A到Z表示难度等级,A最简单,Z最难。二是发展性阅读评估(DRA),它也是在学期初由学校统一组织测试,考察学生阅读的准确性、流利度、理解力、连续性,根据测试结果评定阅读级别。三是蓝思阅读测评体系(Lexile),这个体系经长达15年的研发得出,如今在美国已经有约50%的学生在使用,它用同一个度量标尺对读者阅读力和读物难度两方面做度量,读者可以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图书。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科学分级阅读体系存在。很多童书的书后都印着分级备注,标注这本书在不同分级阅读体系下的难度级别。
可见,科学的分级阅读体系对儿童阅读有重要指导意义,且是可行的。与欧美的成熟体系相比,国内的分级阅读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科学且被广泛应用的汉语阅读能力测试体系出现。各书单和网站常用年龄来对书和读者做简单区分。然而实际上同样年龄的孩子其阅读能力天差地别。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同样是一年级的同班孩子,有的还需要拼音阅读,而有的已经能看大部头的历史书了。国内的出版人、研究者在分级阅读上也做过很多努力,尝试过研发自己的分级阅读体系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分级阅读童书套系。但事实证明,因为语言体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国外的分级阅读转换为中文后,语言和内容级别与国内孩子都不能完全匹配。
一套科学的分级阅读体系,需要专业、严谨的开发、测试,需要时间、耐心和科学支撑。中国现在有2亿多儿童,年年递增的童书销售数据显示着他们高涨的阅读热情,与之相匹配的更为专业的阅读配套体系,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