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读汪曾祺父子的“滋味儿”
梁 媛
  ◎ 梁 媛

  中国人爱琢磨吃,更爱谈吃。古往今来,集文学家与美食家于一身的人有很多,比如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苏轼的东坡肉和东坡肘子流传至今。不过,这些文豪大家毕竟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点远。当代就有一个爱美食、爱谈吃的可爱“老头儿”——汪曾祺。

  汪曾祺尝遍各地小吃,写出了多篇看似平淡却让你倍感“滋味儿”的文章。就像有人评价的那样“汪老是一个能把口腹之欲和文学创作拉得很近的人。他的文字带着‘烟火味’,让人喜读、乐读、一读再读。”

  喜爱汪曾祺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能通过生活中最普通的小故事总结出大道理的人。他的文字如同鹅卵石一般,干净清爽。这一切和他从小就生活在苏北高邮水乡有关,那里的民风十分淳朴,在汪老看来“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对于家乡的一切,他无不怀着温暖的情愫。无论是说话的习惯、表达的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都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这使他的文字读起来亲切,没有距离感。读者感同身受的同时,还会时常捧腹大笑。

  汪曾祺说过:“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生活本应就该如此。“活着多好呀!”这是汪曾祺对于人生很直白却极深刻的感悟。

  《活着,就要有点滋味儿》就是本着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把他最为经典的有关“谈吃”的文章,做了一个精致的甄选。同时,还收录了其长子汪朗先生多篇从未出版的“食之轶事”。

  汪曾祺谈吃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谈苦瓜、豆腐、韭菜花、手把肉,都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而汪朗较之“老头儿汪曾祺”又多一些发散性的东西,于谈吃讲古的间隙总能咂摸出些微言大义。

  这本书分为“四方、五味、食事”三个部分。“四方”即按地域论述美食,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五味”即论述口感独特的美食,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而“食事”则是论述美食文化、渊源,忆苦思甜,追古溯今,启发美食之外的人生思考。全书精装四色印刷,特别收录汪曾祺精美书画。

  随书还附赠汪曾祺三张不同时期的名片。等比例还原,可收藏、可做书签。在阅读汪老文字的同时,编辑希望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带来的饱腹之欲,还有亲切的生活感悟,以及汪老那个年代的“真”。

  汪曾祺把写字、画画、做饭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事儿,通过文字娓娓道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其中独有的味道和乐趣。让人们不论何时去读,也不论读他的什么文章,总感觉心静如水,整个人都通透了。就像他的文字从不加过多的修饰,更像他做的家常酒菜可随时吃到。

  人生有味,切莫错过一盏茶、一杯酒、一顿饭的好时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教育专题
   第A15版:教育专题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4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家装专版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品读汪曾祺父子的“滋味儿”
向更烫处飞翔,重塑自我
晚近的陆游评传
新书速递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8品读汪曾祺父子的“滋味儿” 2017-10-15 2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