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的发生与演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骨关节炎也不例外。初期大多是不易引起注意的关节疼痛,休息后好转,特别是连日阴雨易诱发骨关节不适,人们更容易疏忽大意。渐渐地,疼痛发展为持续存在,甚至出现夜间痛,不用提醒就已让人寝食难安。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洪洋指出,人们在关节病刚萌芽时就应加以干预,待到晚年才重视为时已晚。有一部分患者具备了防治意识,但不知从何入手,社区“骨关节炎小屋”将协助患者担负健康管理的职能。
临床统计显示,仅有半数骨关节炎患者主动前去医院就诊,大多数患者往往等到疾病发展严重了才去就诊,患者从出现膝关节疼痛到确诊为骨关节炎的平均延误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患者的就医习惯不良和诊治不够规范,也可导致疾病持续加重,增加临床治疗和康复难度。这些问题在社区中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与上海市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鉴糖尿病、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成功经验,以骨关节炎为突破口,联合启动了“医联体关节炎管理模式”。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军香表示,在“骨关节炎小屋”里,社区居民能完成初步评估筛查,帮助发现早期骨关节炎;若有明显的手术指征,可优先通过绿色通道在五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在社区医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康复管理的流程。
“骨关节炎小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内骨关节炎人群的个人健康档案。同时,专家呼吁,将骨关节炎疾病初筛纳入常规的60岁以上居民社区体检项目中,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X线平片检查等,为骨关节炎患者建立疾病档案,以提高患者骨关节炎的就诊率、治疗率、康复率。 凌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