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的一天,好友阿玲来电邀请我去参加她女儿的婚礼。我与老伴赶到外滩一家水上酒店赴宴。一对新人正忙不迭地与客人合影留念。我们在人群中寻觅阿玲的踪影,一阵笑声传来,循声望去,阿玲出现,我们上前道贺。眼前风韵十足的阿玲和20多年前那个瘦弱憔悴的女人判若两人。席间,我向同桌亲友打听了阿玲这些年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阿玲头婚不久,单位缩编,她下岗了。丈夫从单位买断工龄得到一笔钱后开公司,不善经商,很快倒闭。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固定收入,还要养家糊口,夫妻俩时有龃龉,最后一拍两散。
阿玲去了一家商店当营业员,凭着她的业绩,老板不断涨她的薪水,她和女儿的生活稳定了。在与顾客的交道中,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小童。小童当时离异后也带着个女儿。相同的境遇,使两人十分投缘,很快牵手。再婚后,夫妻俩承包了一家餐厅,在创业的头几年里,夫妻俩几乎日夜奋战在店里,终于有了可观的收益,并在创业中加深了彼此间了解。后来因店铺建筑不符餐饮要求而停业,夫妻俩又转行其他买卖。这段共同打拼的经历,为他俩的爱情基础注入凝固剂。
阿玲来敬酒时对我说,她对自己第二段婚姻感到满意。她告知今天给女儿当伴娘的就是丈夫小童的女儿,姐妹俩如同一母同胞般亲热。阿玲还夸丈夫小童是个善解人意的人,阿玲的娘家人但凡有事,他都鼎力相助。
阿玲还不老,退休后还在外面工作,丈夫小童尊重妻子意愿,甘愿当起“男贤内”。阿玲很感动,她说,小童就是我要找的称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