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像《儒林外史》里严监生这种变态的吝啬人已不多了,因为现在由于经济大发展,经济条件好了许多,随之观念也有相当变化,尤其是年轻人。不过,不少年轻时生活捉襟见肘的人,现在生活水平虽然大有改观,但养成节俭的习惯不易改变,尽管大多不至于划为吝啬人,但说是“小气鬼”,也不为过。
从内涵、外延来界定小气鬼,虽然不易,但大家是可以意会的。我以为,简单点讲,一个人虽吝啬,但还没到变态,可视之为“小气鬼”。如此,那么即便在我等五○后中,也有一些。
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处于贫穷困境,又不断地接受俭德的教育,而节俭一过分,就容易从俭变成“啬”。提倡节俭是好的,但要意识到:如果抠门,就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精神性格,如消极保守,进而缺乏进取和探险。由于我从周围小气鬼身上,经常看到不少因小失大之事,如一些八十岁左右无小辈在身边照顾的老人,尽管经济条件相当不错,可就是不舍得花钱雇人照顾羸弱不堪的自己,结果往往“身体力行”而造成意外,“赔了夫人又折兵”。为此,我在照看小孙子时不忘引导他——
前些日子,做清洁的阿姨有了孙女,我向她贺喜和闲聊时,见3岁多的孙子在旁边玩一堆玩具汽车,就对他说是否送辆小汽车给小妹妹。小孙子迟疑了一下,眨了眨小眼睛说:“小妹妹还小,不会玩。”尔后阿姨几次跟他开玩笑,要他送小汽车给小妹妹,他也不松口。家里人说,小孩子基本如此。小孙子的行为属“小我”,与年龄匹配,无可非议。可我还是有点操之过急,时不时开导他。几次不高兴后,小孙子好像有了“进步”,说5岁后把玩具车送人,还把一些玩具作为礼物“送给”家里人。
其实,我这样“开导”小孙子,是希望他大方点,长大后不要成为小气鬼。我以为,就自身而言,“小气鬼”至少有三个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节俭,生活上不大会善待自己;其次,不容易有朋友,有些知心朋友往往是从广义的应酬开始的;再次,难以孝敬长辈,尤其钱物方面,因为太抠门,就不容易想到并舍得花钱孝敬老人。至于有些小气鬼年老时,一不小心滑到变态之渊,那就更糟糕了。
有时,我还会想,小气鬼虽表现在物质上,可与精神上或气量上的小肚鸡肠是否有缘?以我的生活经验来看,好像有点关系,因为身与心是相互影响的,况且又同属“小气”,至于具体因果关系,我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不过,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尤其在遗传与环境的前因后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