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小餐饮机构的数量,用“成千上万”来描述是不够的。“成千”,那是存心不给上海面子;“上万”云云,也是过分拘谨了。据我所知,仅浦东新区,就有近一万家,而全市,共有六万多家!这还是比较粗线条的,要精准一点,恐怕非常困难,原因是每天有新开的,也有歇业的,此消彼长,没个准儿。新开的,认为自己找准了定位,踌躇满志;歇业的,认为自己定位不准,愿赌服输。
定位,似乎成了成败的关键。
其实,“似乎”两字,可以删除。但总有些例外,所以姑且保留。
前些天,有个朋友来看我,主要是想叫我帮着参谋一下:他准备在上海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段开一家高档本帮菜馆。我大吃一惊:在那个地段开本帮菜馆,靠谱吗?首先,半径不到一公里的周边已有两家非常著名的本帮菜馆;三公里之内,也有两家老牌本帮馆子,注意到了吗?其次,定位于“高档”,跟你在本地段的服务对象匹配吗?再次,投入和回报的比值,精打细算了吗?
朋友一句话,让我吃瘪:你不是说,这个地段流动人口都是外地游客吗?我们的本帮菜正是做给外地游客品尝的。人家到上海旅游,正为吃不到正宗本帮菜而犯愁呢!你不是说,周边有不少本帮菜馆吗?是的。可它们都处在外地游客走不到的地方;哪怕只是隔了一条马路,人家看不到,摸不着,那还不是白搭!你不是说,菜馆开得太高档吗?如果开成寒碜、简单的餐馆,你以为那些来上海观光的游客就会上门吗?你到国外旅游,难道都是找一些快餐店、路边摊果腹?还不是变着法儿寻觅有特色、上档次的餐馆,以展示自己不俗的品位?
看来,朋友是深思熟虑的,研究过定位问题。我无话可说,但愿他心想事成。
这些年,除了那些一举成功的餐馆,我见过太多投向餐饮业最终失败的例子,也见过重新定位后最终经营成功的例子。
五角场地区,离那只著名的“彩蛋”不远的国定东路近黄兴路上,有家饭店叫江淮情。我有个朋友请人吃饭,特别喜欢订这家饭店。我每年总要去一两次,因而就对它颇多耳闻。它原来叫川渝汇,主打川菜。早些年川菜风靡上海,它开张时正赶上这股浪潮涌起,位就定下了。后来川菜不再那么吃香,更主要的是作为摆得上台面的宴请,川菜并不能让所有客人都适应、都喜欢,川渝汇的生意便清淡到难看的地步。经过市场调查,餐馆后来改名为江淮情,主推淮扬菜。
朋友说,他之所以喜欢到这里聚会,理由充分:这个老板,一、曾荣获 “杨浦好儿女”称号,每年还拿出几十万元捐赠街道用以帮助困难群众。二、在阳澄湖有自己的蟹庄,在其他地方设立鸡鸭鱼肉蛋油的定点专供基地和渠道,建有自己的冷库兼营海鲜大礼包批发等。三、本身就是苏北人氏,对淮扬菜有感情,也懂行。四、有主业,开这家餐馆,只是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其每年花费大量银子在各类饭店用于招待客户,不如自产自销;还得逼自己不断更新菜单、提高质量来满足客人的新鲜感……这样的经营者,至少不太可能自砸牌子、自取其辱、自欺欺人、自我封闭吧。
朋友说得不无道理,我也觉得这个老板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后重新定位是成功的。试想,在上海,吃苏浙菜的人多还是川菜的人多?商务宴请以清淡还是以麻辣取胜?好的食材是做淮扬菜还是做川菜才更能发挥它的长处?
果然,江淮情的菜肴比之川渝汇,无论从阵容还是精细抑或等级上,都明显高出一筹。他们的鮰鱼狮子头,紧致但幼嫩;手剥河虾仁,晶莹剔透又极富弹性;竹荪炖阳澄湖麻鸭,鲜美而不油腻;草头河豚鱼,干净却不乏胶汁;响油鳝丝,润滑厚味并无腥气……至于阳澄湖大闸蟹,当仁不让的正宗。如此,顾客怎么不近悦远来呢!
松江松卫北路上企福天地周边,聚集了一批农家菜餐馆,其中有一家叫“老乡村”饭店,以其规模庞大,号称“农家乐航空母舰”,曾经红红火火了一阵。渐渐地,生意大不如前了。问题何在?原来是定位不准。想想可知,四周均在打农家乐招牌,你怎么显示出与众不同?体量大,是强势,但不一定是优势。农家乐的卖点,并不在规模,而在自然风味、粗菜精做、惠而不费。后来,主其事者重新定位,以“海上宴”的形象面世,一时间,周边的农家乐都成了它的点缀。海上宴,外延比起普通农家乐大得多。为了实行精准营销,餐馆还加了一个“副题”——沪浙皖回忆菜。从名称推测,这是一家集本帮菜、杭州菜、安徽菜特色于一体的餐馆(按:本帮与苏帮关系紧密)。因为有原来体量大的底子,它有足够的容量和投入来进行这样的整合,也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调配,比如食材遴选渠道和定点供应基地,包括厨师团队的组建、菜品种类的丰富性等等,这些都是小饭店无法复制的,一下子涵盖了长三角地区主要菜系。水晶虾仁可与臭鳜鱼并陈,毛蟹年糕可与鱼头荷包蛋同框,黄瓜芽可与生炒小公鸡共桌……一味原味老鸡汤,系选用皖南山区生长超过一年的散养鸡熬制;还有一道炭烧去皮乳鸽,原料则取自广东,经厨师精心去皮,用秘制配方腌制,再用木炭在烤箱里烤制……于是,这家饭店就以菜肴的丰富性和可选性在周边一枝独秀了。
没错,对于餐饮业来说,定位准确就是制胜之道,就好比买房子的口诀——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顺者昌,逆者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