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前天排队接受肺部检查时认识的,三十来岁。当时的她排在我前面,与她的丈夫絮絮叨叨地好像要反悔开刀,一脸的纠结。问了她的情况,是肺部结节,但不大,刚刚满6毫米,属于可开可不开边缘。再细问,是去年体检发现的,但是一年来没有变化。
“如果是我,就不开。”我几乎脱口而出:“既然没有长大,干吗吃一刀?等它长大了手术还来得及啊!”我说这话的底气来自陈海泉对我8毫米尚且“保守察看”的诊断,可是那女孩更加纠结了,抬头看看她的丈夫,又回过头看看我,好像找到了声援。“好怕!”看来,她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我是不是会干扰人家的决策?于是赶紧补问:“那你住进来的理由又是什么?”
“因为结节处于休眠期,所以开了预后影响不大,再说,如果不开,每年要好几次CT,对身体损害也大。”哦,她是一位B超医生,知道X射线的危害,但会不会同时也放大了危害?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一点女人常常不容易做到。但是就她的状况,其实无所谓对错,手术还是暂时不手术,怎么选择都是对的,关键看自己的性格和价值判断。只是如果选择了一,就不要思念那个二。我把这个道理跟女孩说了,她丈夫连连点头,女孩的脸色稍有平缓。
这是什么菜?我到了这个时候还能诲人不倦?
今天中午在电梯门口听到有人打招呼,一看,是她丈夫,他告诉我女孩手术刚刚结束,现正在苏醒阶段,他们在电梯口等着接她。我正忙着明天手术的准备,我说我会下午抽空去看看她,继续鼓励一下,同时也从她身上看看明天的我手术后会是什么模样。
再见到她时她正躺在病床上迷糊着,麻药余威犹在。她丈夫叫醒她:“有人来看你了!”“嗯?”她以为是娘家人,半睁开眼睛,看了一下我,有些茫然,不认识。
“忘记了?前天一起检查的,鼓励你的那个爷叔。”哦,她记起来了,露出一丝勉强的笑意,满是疲倦的神情。
“好好休息,开了就没事了,吃点小苦头,隐患彻底消除就放心了。”我的腔调像她的父亲。她丈夫赶紧补充道:“这位爷叔与你生一样的病,也要开刀的。”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听到这句话,女孩再次睁开眼睛朝我发出一丝笑意。
“我明天早晨手术,我先告辞了,你一定要好好休息,早日恢复健康。”她又点点头,嘴唇微微吐出两个字,听不见声音,看嘴型好像是“谢谢”。
“没问题的,她年轻,你放心吧。”跟她丈夫道别,我就告辞回到了我的病房,明天的此刻,我会和她一样。
再以后,我一共见过他们夫妇三次。第一次是她丈夫,在我术后当天的下午来看我;接着是她,在黄昏起床携着挂瓶游走时来探我,带着甜美的笑意;最后就是她术后第三天,也就是我术后第二天她出院时来与我告别。这三次我都虚弱着,不能起床。“祝你早日健康!”女孩已经穿戴整齐地站在我床尾,向我招手。我点点头,伸出拳头向空中挥舞一下。同样的场合和境遇,一个小小的表情和动作都有着巨大的鼓舞和会心的认同。
再见,未知名的女孩。年轻的你只用了三天就基本恢复了身体,我则用了足足五天,而且,后面还有一个战斗等着我。但是,那彼此鼓励的眼神和传递的温暖会一直发酵,让人觉得灰暗中的光亮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