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去一次菜场,即使酷暑严寒仍“乐此不疲”。拎“菜篮子”虽烦,所幸有买菜的知识可学、有趣闻可记。
喜欢金山北区菜场者,是为批发价,但算上多用的交通工具、多跑的路程、多消耗的时间,可能就是买最贵的零售价了。以菜价而言,北区外,梅州菜场便宜点,但摊主面孔记不牢,缺乏知根知底的互动,容易犯性价比错误。有次买带鱼,看上去鱼身饱满、鳃红珠黑、非常新鲜,买到家里却“华丽转身”,百思不得其解。蚕豆上市,吃本地豆3粒一节的,但遇到陌生面孔,摊主会强调抢先上市的4粒一节是新品种。这样强调,除价格可推高外,还锻炼了他们的推销口才,只是我等不善坚持原则的好豆之人,被蒙在了鼓里,因尝鲜而屡屡中套。现在偶尔去距家较远的梅州菜场,大都在离家最近的辰凯菜场履职。
十多年下来,逐步形成了独步辰凯菜场的经典路线:从菜场东首入,从中间正门出,其间经张家鱼摊问鱼问虾,在那位有点书生气的本地菜农处购菜,经杨家豆腐摊买素鸡或豆腐等等。随后记得买二三斤鸡蛋、一斤馄饨皮什么的。且学会了讲成本、讲质量、讲效率,已然成了买菜人中的老师傅。
老师傅时常光顾临街的张家鱼摊。张是浙江人,却已在本地买了房子,安居乐业。他妻子眼神特别好,只要你经过摊位,不管是否停留,也不管正忙得一塌糊涂,总能发现你,并高声与你招呼,颇为好客。有年买六月黄,第一次买,壳薄肉嫩黄多,得到了家里赞赏,隔了一星期再买,却被她“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今天蟹不灵。卖菜的基本功是“王婆卖瓜”,鲜有说自己“不灵”的,这次总算遇到一个。就此在这定点买鱼买蟹。其实,相比而言,本地人菜摊会受更多青睐,菜有糯粳之分,本地菜糯性的多,只要说是本地的,号召力便大大增加。我买蔬菜的定点摊位也就一两个,买本地菜是首要原因,那个五官端正、一口本地话、书生模样的摊主,我猜年轻时一定很受女孩喜欢,现在受喜欢的是他的本地菜。我从他那里买得卖相难看的青菜、荠菜、土豆,却总比长相出挑的要好吃得多,久而久之,从他那里学到了本地菜糯性的道道。他在收钱上也有“糯性”,有次零钱少带了,他坚决地优惠了我一元钱,钱小、气派大。那个一刀切豆腐总是2元钱的“豆腐西施”,那个边哼小调边卖鸡蛋的小哥,还有那个时常叼着烟卷斩鸡的卖冻鸡老板,只要他们一开口,里面全是菜的知识,冷不防,还夹点生意经,夹点做人的道理。仲秋将临,在菜场买菜的诸多学问和门槛随季更换,它像流行音乐,听的人不同,听出来的味道也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