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笔好比双脚走楼梯
屠新时
  屠新时

  1987年,我告别上海,赴美研读社会学硕士学位。在我旅美的行囊中,有两支上海杨振华制的“问遂选颖”毛笔,一直跟随着我跨越大洋的人生之路。这两支笔,笔杆发黄了,笔毛已稀疏了。然而,正是这两支笔,成为我的书法恩师胡问遂伯伯留给我的永久纪念。

  拜老师学书法的最初日子,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我的父亲屠基远、母亲朱介瑾,都因“历史问题”被隔离审查。姐弟们远去他乡,家境苦寒。胡伯伯当年日子也不好过。第一次去胡老师的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句:“现在你能来,想学书法,就很难得。只要坚持,一定能学好。”他的真诚和亲切,在我当时年轻受伤的心灵中带来一份难忘的温暖。

  在日后的学书路上,我先后几十次登门拜访求教,聆听老师教诲; 回到家中, 除了练字, 还整理笔记。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坚韧、刻苦与勤奋,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坚守与献身。每一次登门,他几乎都在读书写字,桌子旁总是堆着厚厚一叠写过字的毛边纸。他见我的练习临帖的数量和时间不够,严格地指出:“没有足够的训练是写不好毛笔字的,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胡老师对学生既亲切又严格,每一次我交的习字作业,他都会认真批改。还当场临帖临碑给我示范,他临的郑文公碑、张黑女碑、黄山谷行书、唐圣教序帖等,几可乱真。最珍贵的记忆是,有好几次让我将三个右手指直接搭在他的手腕,触摸他运笔时的提按动作,使我零距离地感觉在汉字书写点、横、竖、折、钩等过程中毛笔的运行,提按的速度与力度,指、腕、臂的相互运行与联动。这是两个生命之间连结的教与学!在我日后二十年的大学中国书法课程教学中,也多次为一些优秀的洋学生作了“中国特色”的触摸运腕的示范,效果奇佳。

  胡老师教给我的,还有形而上思维与形而下习练的结合,知行合一,哲思生发出内心力量。胡老师常用唯物的辩证哲学思想,启发学生对用笔、间架、浓淡、枯湿、快慢、黑白、整体与局部的思考,把生命、情感、力度、平衡、美感之间的互相联结与彼此关系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老师曾用双脚走楼梯的比喻,来说明用笔的节奏与提按:“抬起踩下,此起彼伏;提要敏捷, 踩下要有力; 如若踩空了步,人就会失去平衡,要跌跤”,“很多平时习以为常的事, 天地之间的大关系大道理,仔细思考,与书理相通; 学书在于多思。 ”

  这二十年来,我用中国书法打开了美国大学的大门,在科罗拉多大学等两所大学开创了有正式学分的选修课。书法,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也由此爱上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十日谈

  正大气象

  鱼缸与书道,请看明日本栏。

  责任编辑:徐婉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连载
   第A22版:阅读
   第A23版:新民环球
   第A24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6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教育改革
   第A2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2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32版:广告
村头译村上
葆玥葆玖来哥大
阿刀和猫
光头海娃不见了
用笔好比双脚走楼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用笔好比双脚走楼梯 2017-11-09 2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