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地人结婚
惜 珍
  惜 珍

  不久前,应朋友之邀,参加了一场本地人婚礼,体验了原汁原味的本土风味结婚。

  我在正式婚礼前一天中午到达新郎家。坐下几分钟,就被拉去用午餐。冷盆热炒,也算得上丰盛。下午照例是要发嫁妆的。嫁妆装了满满一车,开到村口,却见村口一条长板凳横亘其间,上面坐着一个年轻后生,板凳上有包红中华烟,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新娘家人悄悄告诉我,这都是村里人,讨喜糖喜烟的。长凳上放什么烟,新娘家就得奉上同样的牌子,要是没有就得送上红包,这是规矩。新娘家撒下几包喜糖,一个红包,方得放行。本来么,这是大喜的日子,村里人看得起你家才这样做的。听说,有时会有好多条长凳挡道呢。

  嫁妆送到新郎家要放鞭炮。放完鞭炮,喝茶。大约5时半,就开吃了。

  第二天,便是迎娶新娘的正日子了。

  和上海其他地方的婚礼不同,本地人结婚,新人不用站在门口迎宾,反而是亲朋好友们上午就得到,中午吃了现包的汤团和馄饨后,新郎去接新娘。婚车起码是奔驰,到那里大约下午两点,新娘那里早就摆好了十来桌丰盛的喜宴,新郎新娘在那边吃得饱饱的,好对付晚上的婚宴。大约下午4点左右,新郎家就会告诉村里人:“新娘子马上就要来了!快来看吧!”于是,人们急急赶去,村口站满了翘首盼望新人来临的人。新人来临时,鞭炮放得震天响。车上首先走下新郎,然后穿着洁白婚纱捧着鲜花的新娘由父母一边一个搀扶着,在两边夹道迎接的人群中款款走来,后面还有位小傧相替她提着婚纱。新人到来后,进洞房休息更衣,宾客则陆续入席。那天共42席。村里新郎所在大队的每家每户都来了。位置并不固定,先到先坐。三天的婚宴,我们一直在换位置,今天坐在这家厅里吃,明天就到另一家。新人要一桌桌敬酒,而长辈和亲友的红包要一直等到新人来敬酒时才拿出来。42桌酒席一桌桌敬过来,待到已换了一套苹果绿婚纱的新娘敬到最后一桌时,宴席已快散了。

  篱笆墙,竹林风,生活在一个村宅里,乡里乡亲不是抬首相见,便是低头相遇,你家有事我来帮的传统,我刚送礼你便还礼的礼仪,是本地人邻里之间的生活准则,村里哪家办喜事都是大家共同的节日,红包不在多少,要的就是热热闹闹的红火。在帮忙中,体现出邻里乡亲的款款情意。

  接连三天的婚宴都是有专事此职的人提供的“一条龙服务”,他们根据东家出的价码,专事人开出菜单,经东家认可后操作。至于客人的茶水招待,酒席的桌椅,碗筷全部纳入“一条龙服务”之中。婚宴的菜倒也一点不差,可惜大部份是荤的。第一天的菜自然是新鲜的,中午的菜吃不完全部倒掉,晚上再上新鲜的,绝对不会留到第二天。不过,正式婚宴那晚最后上桌的全鸡、全鸭、全蹄髈,宾客们都是很少有胃口去动了。那就只能留到第三天再端出来了。第三天的宴席,本地人称之为“拷浜底”,意思是把婚宴上吃剩下的菜全吃光。

  村里人说,“一条龙服务”竞争很激烈。他们操作的厨房就在新郎家的门口搭的凉棚内,原料是否新鲜、卫生状况、菜肴质量,都在全村人眼皮底下,如果坏了口碑,以后休想再揽到这里的生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连载
   第A22版:阅读
   第A23版:新民环球
   第A24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6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教育改革
   第A2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2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32版:广告
也是名牌效应
到处走走
本地人结婚
《西藏》三年
创新也得维护
丝竹悠扬(摄影)
入山道道通奇观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本地人结婚 2017-11-09 2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