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评论某一人一事一物时,喜欢讲的一个词是:腔调。嗯,这只菜做了有腔调呃;这件衣裳穿了腔调好的呀;喂,侬啥腔调啊?……使用频率还蛮高,有时候还会引起一点小困惑小误会,所以讲讲清爽还是有意思的。
比如,一只炒西兰花菜端上来,碧碧绿一朵朵大小适中整齐,几片橘色的胡萝卜片和黑幽幽的木耳花,散而不乱点缀其中,盛菜的盆子边沿擦得半点渍痕也无,再吃一口,味道咸淡正正好,色香味三者齐全,就会被赞有腔调。炒过头有点黄了,或者摆放得乱七八糟的,就是没腔调了。讲的是菜的样子,实际评的是做菜人的品位。
小朋友到亲戚朋友家做客,坐久了人有点歪了,大人就会悄悄指头一戳讲,啥腔调啊?坐坐好。立马挺起小腰,双腿并拢坐正。做人,从立正坐直开始。
所以腔调,好像讲的是物与物搭配的外在样貌,但其实是对人的要求,而且用的是最高级的审美标准。
腔调两字,古已有之,本来指乐曲等的调子。《儒林外史》里有写到:“一个吹箫,一个打鼓,在厅上嘀嘀嗒嗒的,总不成个腔调”。也指文章的声律格调,但乐曲也好,文章也好,总归人是主角,因人而异,所以,不但和人有关,实质和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钱财、文化程度,与他的谈吐举止的相当度大有关系。正好相当的,是应该,不算是有腔调;有出人意外的表现,就是有腔调,超出越多,就越有腔调,浓度增加,就是腔调老浓呃,老老浓呃。反之,就是没腔调,一点也没,一点点也没了。
表扬衣裳穿得有腔调,是讲这件衣服与这个人的年龄、肤色、身材与气质风度相当一致完美。中年妇女裙子穿短了,姑娘家领子过低了,爷叔辈的裤脚管大喇叭了,没腔调了……讲的是不够庄重。
一个西装革履、气色红润的男人看到老太太上车,开始闭起眼睛假寐,就是不谦让没腔调了。小朋友穿了好看,行为还得体有分寸,啧啧,这个小孩彬彬有礼,腔调老浓呃!腔势老好呃!学富五车的教授正直儒雅,还风度翩翩有腔调的。愁着医药费还蹲着等着钱包失主来领的大爷穿得再破,是善良诚实有腔调的。总之,有情有义的人是有腔调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蝇营狗苟、媚上欺下的人,长得再像西施潘安,兜里再有钱,官位再有多大,统统就是没腔调。
有时候,对某人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上海人也会讲,算侬有腔调,其实是一句反话,有嘲讽的意味。
上海人讲腔调讲得多,腔调也被认为是一个海派名词,大概是和上海这座城市门户开放得早有点关系,要接纳招待七大洲八大洋的来宾,拿出腔调,是一种自尊和尊人待客的礼仪风范。所以腔调有时候也叫面子或样子,也叫卖相,虽然,与买卖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要展示亮相,开腔发调了,腔调哪能可以不讲究呢。不然呢,一开腔,走调没调了,绣花枕头里装的是啥,就原形毕露了,那是会被骂装B的。腔调要好,难的是内在的修为。
这样看来,腔调,是内外兼修的综合终评。虽然是一句口语俗话,因为是审美标准,当然是最高标准啦。又既然跟美有关,就要经常照照镜子的,照人家也照自家,比如,写这篇文章的人,多少有点讲东讲西的啰嗦腔调,这算是有腔调还是没腔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