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物候
陈大新
  陈大新

  据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写于重阳节的前一日,序中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片明净的秋色。

  古人登高的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中有所记载,到唐时已十分盛行了,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等,两位诗人都提到一种植物:茱萸。重阳茱萸成熟,是一种很明显的物候。随着季节的变换,身边的景物也不断更替,这便是所谓“时过境迁”,亦称“物候”。竺可桢先生在《物候学》里说:“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他还指出:“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远离家乡故土的人,对节气的变化最是敏感。我们看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哭猿哀鸣。”猿鸟何悲,笔者心自悲罢了。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吴中的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过去,物候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生活于现代的人们怕是难以理解了。交通的便利、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的发达,使人们南、北、东、西来去自如,且可以随意吃到反季节的瓜果蔬菜。条件好了,闲愁也少了。然而,内心的丰富,较之古人,却并不敢夸耀。

  从自然界的“物候”很容易想到人生的“物候”。青春不再的标志是什么?老了的标志是什么?单以年龄论,恐并不准确,但从现象上看,我们就很容易断定了,一般来说,激情与冲动没了,顾虑与克制多了,这就已经开始告别年轻。憧憬与追求少了,回忆与抱怨多了,这就是老了。就心态而言,四五十岁的老人和五六十岁的青年都是不奇怪的。

  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为自然之铁律,而物候则在提出警示,到了什么样的时候了,该做什么事情了,莫辜负了天赐佳时,大好年华。古人云:“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农事的基本原则在于抓紧适当时机耕耘播种。错过了农时,就要歉收了。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是很惜时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成为不少耕读人家的庭训。除了善于抓住机遇,人也还是要有一点精神,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鲁迅写给许寿裳的诗《亥年残秋偶作》有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这便是抗争的宣言了。尽管身处的境况,如肃杀的残秋,还是要用手中的笔,为人间送去一些春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使命不负新征程 初心无改铸申情
   第A13版:使命不负新征程 初心无改铸申情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
等待
物候
你的色彩在歌唱
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结节
念奴娇·扬州
少年宫的回忆
别墅周围的享受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物候 2018-07-05 2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