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纪念碑
上世纪80年代之初,任丽君就是在上海滩崭露头角的青年女画家,《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3个月,记者徐克仁就以一篇特写聚焦青年女画家任丽君作品《长江——中华的荣耀和希望》,这件排球场大小的壁画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丙烯壁画。
在十六铺客运站的新候船大厅里,气势磅礴的壁画描画了长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当时,三层楼高的壁画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大手笔”,著名画家俞晓夫参加了绘制。起稿设计的任丽君说起创作的初衷,好像回到了35岁:“这件作品从古到今,融汇了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川流不息的江水贯穿起希望,在当时寄托我们对于祖国明天的向往。”当年的客运大厅已不复存在,《长江》的意象还存在很多南来北往的旅客记忆里,这件画稿保存至今叫人看得亲切。
在正厅中央,任丽君悬挂了代表作《复旦》(见图 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里大地初醒晨曦煦照,两名大学生一个仰面思索,一个低头凝思,任丽君相信,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归于祖国,把青春和国家的未来链接在一起。这件作品在创作后风靡全国,成为上世纪80年代青年精神风貌的写照。画家要给画面注入希望与光明,这一束追光是从画家的心里射出来的。与今日层出不穷的艺术观念比照,任丽君朴素的创作理想,正能量满满。
做过
巩俐的老师
任丽君的创作会出现在游人如织的港口码头,在80年代文学热时屡次出现在《萌芽》《上海文学》等文学杂志封面,在《新民晚报》发行百万时,发表在读者捧读的副刊。
和走市场路线的艺术家不同,任丽君享受这份与大众分享带来的愉悦,画廊和拍卖行没有她的画,她似乎要与金钱市场绝缘。“我的画作除了美术馆收藏外都留在了身边,这一次做回顾展,我是一张张地按照时间顺序从家里寻出来。”任丽君说,艺术创作已经带给她真正的富足和快乐。她只求在大平台上,让更多的人看到作品,以及在讲台上把绘画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1993年,拍完《秋菊打官司》的明星巩俐如日中天,在展厅角落里,有一本发黄的画刊登刊了任丽君和影星巩俐的若干合影,时间正是当年。任丽君和巩俐挤在狭小的画室里,手把手教扮演女画家潘玉良的巩俐学习油画,原来这是导演黄蜀芹的秘密任务——在筹拍《画魂》前派巩俐去上海油雕院“拜师傅”下生活,任丽君揽下了这位大牌学生。巩俐聪慧过人,低调谦逊,不多久绷画框的手势就像个熟练工,握笔有模有样。相处一周后,任丽君和巩俐“合作”过一张作品。
前些年有拍卖行来征集,任丽君没有送拍。这一次画展也没有展出。任丽君的解释是,巩俐是大明星,不愿让自己的个展掺入复杂的场外因素,眼球效应固然引人,但她更喜欢回顾展做得纯粹。
师从名师孟光
任丽君早年师从俞云阶、周碧初、孟光等前辈艺术家,打下了扎实的西画基础,树立了高尚的美学观念。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后,曾与陈逸飞、魏景山、俞云阶、俞晓夫合作发表了不少主题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她致力于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以女性画家独特的灵感,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色彩丰富、画面充满张力,抽象中又有强烈的装饰感。
有人评价,在任丽君插队时创作的风景画里,看得到法国印象派的光影,在南国竹楼的丰腴女子身上看到了高更的大溪地女人,还能在人物画的大色块里感受到克林姆特的装饰风。任丽君说,此前没有刻意接触西方画作,只记得主课老师孟光在传授技法时,在潜移默化中提点她把握光影里的情感。“和北方学院派不同,孟先生强调感觉。哪怕一张素描都要抓取感动一刻,结构线条都是为艺术的感觉服务着。”
此次展览展出任丽君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150件,艺术样式丰富,包括油画、水粉、色粉、素描等。除了作品之外,在展柜和展墙上还将展出任丽君各个时期与创作有关的部分历史文献,比如珍贵老照片、出版物、草图、画册、杂志、证书等。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8月12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