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郜 阳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又有新动作!
本周,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张江药物实验室、G60脑智科创基地、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揭牌。科创加速,民生关切,健康优先!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与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领域——生命健康,申城又将新增三个重量级“科创新地标”。
在浦东,在松江,在奉贤,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蓝图正在加紧绘制。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原创成果”“机制创新”“国际领先”“长三角城市群”视作关键词,他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他们会给这座创新之城带来怎样的惊喜?请随本报记者预览未来。
G60脑智科创基地
占领脑智研究制高点
走在松江的大街小巷,不时听到这样一句话——G60科创走廊,让“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如今,这条走廊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居民”: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与松江区政府“联姻”,共建G60脑智科创基地。和基地一起落户的,还有被誉为全球生物科技里程碑式突破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有哪些我们看得见、用得上的创造在此酝酿?入驻基地的专家学者们跃跃欲试。“综合运用过表达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等技术,我们要让模型猴的构建加速。”这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主任孙强的心头大事。“脑功能检测工具多为国外进口,不一定适合我国人群,希望在这里做出自己的系统,实现适合中国人的认知和记忆检测。”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员如是期望。人工智能局限性仍旧明显,如何实现没有“人工”仍有智能,改变当前人工智能“劳动密集”的尴尬局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徐波研究员带着对类脑人工智能的思考,计划朝产业应用方向迈进。
据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介绍,非人灵长类模型研发平台是基地三大功能模块之一。平台将利用体细胞克隆等技术建立脑疾病模型,并建立研究思维、共情心、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等高级认知原理的模型。此外,还将优化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研发新型辅助生殖技术。“克隆猴关键技术已经突破,但实现应用,需要更多的克隆猴,并要使之成为疾病模型。现在努力做的,就是把致病基因转到体细胞内,用这些体细胞克隆出的模型猴都将带有该疾病基因。”蒲慕明表示,“以往的疾病动物模型绝大部分是小鼠,但小鼠和人类在生理结构等方面差异很大。有了克隆猴作为疾病模型,脑疾病研究或其他基因相关疾病的新药研发、治疗手段发展等有望大大加速。”
脑疾病诊断、药物检测、干预手段研发与产业化,这些都能利用非人灵长类模型平台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G60脑智科创基地还将建立新药检测与分析中心,为国内外医药公司提供新药药效评价。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相互促进,也将成为G60脑智科创基地的“拿手好戏”。“我们将研发新一代脑机接口与假肢、新一代拟神经态芯片。”蒲慕明表示,“这一平台还将研发广谱性脑功能检测系统,也许未来,我们的体检可以增加脑检查的项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回归猴群的“中中”“华华”正和小伙伴玩得火热,或许她们想不到,弟弟妹妹们很快也将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松江。在这里,他们将成为科研人员研究脑疾病的重要帮手。
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瞄准健康科技最前沿
奉贤,北杭州湾生物港的最前端,未来的上海科创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即将为上海打造一张全球公共健康科技创新的“城市名片”——用创新疫苗和抗体药物帮助人类免受少受传染病与病原感染的侵扰。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和奉贤区政府,本周签署了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协议。上海巴斯德所所长唐宏研究员告诉记者,该平台园区占地45亩,未来将有800—1000位高度国际化的科技人员,研究生和博士后,在这群现代化的科研大楼里工作学习。目前,园区基础建设已试桩,开工在即,预计2021年可投入使用。
这是一幅引起国际关注的宏大蓝图。已有“超级大牛”确认加盟——细菌感染研究领域的泰斗与宗师,细菌细胞生物学创始人,感染致病学、肠道共生菌致病学的旗手,同一健康研究的大师,法、英、美、德、瑞典五国院士菲利普·善颂尼蒂教授。是他率先揭示了一类高致病菌在细胞内如导弹般传播的机制;他所擅长的另一领域——肠道共生菌,被喻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与各类疾病都有关联,正是全球研究热点;他手头还有很多抗癌、抗感染的候选药物,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他即将通过上海市人才高峰计划的引进,年底从法国巴斯德所加盟上海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善颂尼蒂教授最终决定来上海,那天其实我们只谈了20分钟。之所以20分钟就促成重大决定,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努力与进步所透出的说服力。”唐宏所长坦言,善颂尼蒂先生的两句肺腑之言特别感人:“中国上海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我要把毕生所学贡献给上海”。
这个决定在法国甚至欧洲震动不小,不少外国同行将追随他的脚步来到上海。“善颂尼蒂教授还担负着为我们平台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团队的任务,他对此很上心,不断与我讨论进展。”唐宏透露说。
唐宏指出,我国目前一年的直接医疗费用大概是4.9万亿元,其中近三成用于传染病、感染性疾病防治。传染病还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因素,如幽门杆菌导致的胃癌,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乳头瘤病毒导致的宫颈癌等。而夺去生命的最后一击,大多与感染脱不了干系。传染与感染最好的防治方法,便是抗体与疫苗。“我们一要加大科技供给,二要提前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新成立的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不仅要研制抗感染抗体和新型疫苗,而且要与疾控部门共同开展全球疫情的预测预警。
据透露,上海巴斯德所近期有不少研发进展值得期待:治疗手足口病毒引起的神经和心肺系统严重并发症的I类新药明年有望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多价诺如病毒疫苗、抗恶性疟疾I类新药、基于大数据的肺癌循环细胞诊断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与原研产品今年将进入I期临床试验;亚洲首款寨卡病毒重组疫苗明年底也可望进入I期临床试验。不久的将来,建成的协同创新平台,将是传染病防治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国际知名研发中心,国际化科教人才高地,2025年将有数个创新靶点抗体和新概念疫苗问市,综合产值数十亿。
张江药物实验室
勇走新药研发长征路
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药物实验室,该是什么样?既是原创新药研发高地,也是药物科学创新中心。张江药物实验室,显然一开始便下定决心干大事!记者获悉,张江药物实验室将争取在2025年前达到每年3-5个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的科创产出水平,并有2-3个创新药获得药证。
新药研发,素来是充满荆棘的“长征”。我国是医药大国,但并非医药强国。原创新药缺乏,仿制药达95%,新药市场几乎被国际大公司产品垄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指出,只有建设高水平、战略性研发平台才能破局。
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优势产业之一。然而,站在全球标杆前,面对百姓的迫切需求,表现如何?“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基础上筹建张江药物实验室了。上海药物所近三年来共有21个新药进入临床,但留在本地的只有5个。”蒋华良告诉记者,其实上海在这一领域有不俗的研究基础。不少从事化学合成等方向的科研人员,并不了解手中的成果对药物研发大有帮助,往往论文发表后就将成果“束之高阁”。为此,张江药物实验室向各类研究机构敞开怀抱,“朋友圈”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上海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复旦医学院和药学院、交大医学院和药学院、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也有长三角的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还有医科院药物所、军事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等全国的科研机构加入其中。“我们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为基盘,辐射全国。”为了延揽“各路高手”,张江药物实验室广发“英雄帖”,整合创新资源。“我们采取双聘制,共建单位的优秀人才,可以保留原单位的实验室,同时在我们这里开设新的实验室。”
在这场科创“长征”中,有哪些值得期待和关注的突破口?“我们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以小分子药物为核心,兼顾生物药、糖类等复杂性药物、中药和民族药。”蒋华良举例说,“至今对糖类的研究还在基础阶段。美国日本都发起过相关计划,但都不了了之,我们能不能‘捡’起来?如果能完成糖测序,将成为世界级的重大进展。”据介绍,实验室还将建立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原创候选新药发现关键技术体系。
在蒋华良的描述中,一幅张江药物实验室的蓝图徐徐展开:到2035年,拥有6000人规模的人才队伍,每年开创1-2项突破性的药物研发新技术,每年3-5个原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并有2-3个原创新药获得药证,成为药物科学全球创新的领跑者之一,形成引领世界原创新药发现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