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人民医院五官科,16岁藏族女孩谢日措正努力地侧耳倾听,神情似懂非懂。两年前,她还生活在寂静而无助的无声世界,人工耳蜗的植入让她第一次听到了父母的呼唤。而这正得益于不远万里,从东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的上海人!
今年,上海市对口帮扶果洛州进入第八个年头,第三批援青干部也已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两年。在这平均海拔约4000米的空气稀薄地带,3000个日日夜夜,他们用辛勤培育出的高原之花正欲绽放。
翘首以待的121名老师
西宁城北区,一座美丽的校园正在崛起,汉藏风格相融合的赭红色教学楼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分外挺拔秀丽。这是上海投资1亿元援建的西宁果洛中学,去年7月21日开工,明年正式招生,开设初中、高中共18个教学班,规划招生900人。届时果洛最好的生源将云集于此,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渴望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的牧民们,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从项目开工至今,不断有心切的家长打听何时招生,还有不少人赶到工地“探营”。
上海会派老师来吗?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果洛州教育局副局长仁青多杰说,121名老师编制将面向全国招聘。今年7月,西宁果洛中学与上海大同教育集团签约,正式加入大同教育集团,未来招聘的老师将赴上海培训3个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仁青多杰说,已向上海提出希望能派一名教务副校长、教务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来,最好能派8-10名老师。
同期即将建成的,还有投资2300万元的果洛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大数据云平台。今年5月20日已停工验收,目前正聘请青海、四川汉藏双语专家紧锣密鼓地翻译汉语教育资源。不久的将来,藏族老师就能从平台上调用从学前班到高中的藏语教学资源。这不仅填补了藏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也缓解了教学人才不足的难题。
“最美丽的地方是学校,最快乐的孩子在校园。”这是果洛老百姓的肺腑之言。教育是扶贫的根本,标准化校园建设、教师培训计划、科技办学理念的引入……从硬件到软件,上海正在将这项着眼长远的“树人计划”落到实处。2016-2018年,上海援青教育项目42个,总投资31046万元。2016教育项目总投资10330万元,占当年全州援青总资金的25%,2017年这一比例增长为30%,2018年达到37.69%。
水泄不通的医院大厅
9月13日上午,才保来到甘德县人民医院柯曲分院,他曾患有高原地区特有的包虫病,持续发烧、肝腹部疼痛。去年10月,他得到上海援建资金帮助,被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实施肝叶切除、肝内囊摘除以及腹腔内囊摘除术,病情大为好转。
果洛是包虫病的高发区。近两年,上海每年投入援建资金1000-1200万元,开展全州包虫病筛查、培训、治疗和宣传,力争帮助果洛州消除“心腹大患”。
才保没想到,今天复查还尝了个鲜,体验了一下今年8月刚启用的上海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做完腹部B超,医生李燕青接通了果洛州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室,向外科主任宫确才让介绍病情。官确才让分析,病人服用的包虫专用药阿苯达唑伤肝,建议服用保肝药物,无需到西宁复查。
2014-2017年,上海投入600万元援建资金建设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覆盖州县两级人民医院;2018年,再投入300万元,基本做到州乡镇卫生院全覆盖。上海援青干部、甘德县副县长赵冬兵说,这意味着病人在乡卫生院便可得到全国医生的诊治,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果洛州的人是“幸福”的,他们时常能接触到上海人想约也约不上的“大专家”。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人民医院副院长涂攀说,从7月到9月,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有上海各大医院的医疗团奔赴果洛。前面提到的藏族女孩谢日措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连续两年借国庆节假期来到果洛巡诊,并为耳聋患儿实施手术。今年7月,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了来自上海19所三甲医院的44余名专家赴果洛州、县及部队营区,义诊1000余人次,成为上海援青以来最大一次义诊。
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政府副秘书长许秀明说,当天医院门前搭满帐篷,闻讯赶来的人把医院楼前屋后挤得水泄不通。
上海的援建还帮助果洛州填补了一些科室的空白。多杰山华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学习了3个月后,开设了肛肠科门诊,已独立操作4例肛肠类手术。他感激地说:“通过微信请教上海的医生时,每次都能得到认真而详细的答复。”今年10月,医务科主任才旦还将前往华山医院皮肤科进修。
飞上蓝天的4个卓玛
一人就业,一家脱贫。对很多果洛的孩子来说,读大学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上一所职业学校,谋一份好的职业,更为务实。2011年,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启动,2012年,便从贫困的建档立卡户中选送了100名学生前往上海南湖职业学校和上海房地产学校学习。
2015年,一件大事轰动果洛。上海浦东外事学校从果洛当年2800名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了19个“卓玛”(藏语“女孩”)就读航空班。今年,女孩们毕业后除1名自主择业外,14名被西宁和玉树机场录用,更有4名被东航破格录用为空乘,飞上蓝天。
“这对当地老百姓震动很大。”州教育局副局长薜尕藏杰说。
2016年6月,上海职教联盟成立,果洛和上海两地企业、学校58家单位加盟。截至目前,已有398名学生到上海房地产学校、上海新陆职业技术学校、上海浦东外事服务学校和上海南湖职业学校求学,197名学生毕业,绝大多数回到果洛就业。今年26岁的卜治就是最早的幸运儿之一,他2012年到上海房地产学校学习工程施工专业,回果洛后在城建下属的一家检测公司从事工程检测工作。他每月收入4000元,拿出3000元供家里生活和妹妹上学。
虽然有范例在先,但藏族同胞习惯独特的藏区生活方式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对外出就业兴致不高。上海援青干部、达日县副县长李亿曾在奉贤区人社局工作,看到果洛年轻人在家赋闲,便联系奉贤区人社局组织了17家企业到达日县开招聘会。“填表的有100多人,回去和家人一说,只有12个人有回音。”李亿说,“但是12个人也足够起到示范作用了。”九月底,他们将到上海的企业报到。
9月12日,在上海援青干部的联络下,果洛州又举办了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就业专场,这是州上有史以来第一场招聘会。上海组织了上海、成都、西安等地20多个企业,当天200多个年轻人前来,60多人达成初步协议。
“能招多少招多少,能在上海呆一个月、半年、一年,都是成功。对他本人,对他周围的人,都是冲击。”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副州长倪斌说。
上海市场的“通行证”
“果洛”,藏语意思是“反败为胜的人”,这里还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并有约1.62万平方公里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退牧还草,牧民失去收入来源,组建牧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发展,成为上海援青扶贫的重要议题。
按理说,果洛的牛羊吃的是天然牧草,喝的是无污染的矿泉水,出产的肉、奶制品打“有机”牌,应该是抢手货。可事于愿违,摊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竟是缺少科学的标准和检测数据。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良说,2016年他应邀参加上海农展会,无论他怎样介绍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就是没人相信。回去到农牧局经贸委办了有机认证,第二年再赴展会,证书一本本摆在桌上,仿佛是上海市场的“通行证”,牛肉被一抢而空。
近两年,经上海援青干部牵线搭桥,果洛州与上海食品学会和光明乳业衔接,帮助果洛州3家乳制品企业培训检测员,实现果洛州乳制品检验检疫全覆盖,并计划用2-3年时间建立果洛州的食品标准。去年,全国冷链物流又启动对果洛的扶持。果洛州经信委副主任夏红梅说:“果洛州乳制品迎来了春天。”
目前,上海投入1200万元的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已投入使用,招商引资20家企业,包括乳制品企业、青稞熟食类加工企业,肉质品加工企业等。这些企业都有帮困扶贫的任务,地方和上海援建投入资金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或牧民以草场或劳务入股,获得分红或取得报酬。2017年,上海援建资金在扶贫帮困方面投入2800万元,多渠道帮助牧民增收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