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课题组与合作团队(山东大学司书春副教授团队)为出租车研发了出租车载配装,上海首批30台出租车于2017年12月正式投放上海城市运行。”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谭洪卫说,“我们把设备装在出租车顶灯里,这样监测高度与行人呼吸范围相近,到处跑的出租车也能将探测仪带进大街小巷、带到市民身边。”
谭教授拿出一张《上海四季每小时PM2.5浓度(2018.1-2018.11)》图表说:“从时间上看,只有冬季的PM2.5浓度具有早9晚6两个高峰,春夏秋均无此特征。此外,上海四个季节都呈现出夜间和清晨PM2.5浓度较高、下午最低的趋势。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点的PM2.5浓度变化趋势大约滞后于移动监测站2至3小时,数值上也互有高低,这可能与二者监测高度和扩散条件的不同有关。”
或许有人会觉得道路的空气质量能代表区域的环境质量吗?机动车尾气作为污染源之一,把探测器装在“污染源”上,真的没问题吗?对此,谭教授表示,随着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升,尾气直接产生的PM2.5的量并不多,更多的是PM2.5的“催化剂”和“原材料”(氮氧化物气体和挥发性有机气体),PM2.5是这些排放废气在扩散过程中的二次生成物,所以载有探测装置的出租车并不会对采样当时产生较大影响,能够较好反映小区域污染情况,从一年多的监测中,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据谭教授介绍,“我们的目标是从室外定点监测,到移动监测(城市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空中(无人机)巡回监测,构筑地面、空中立体的环境监测网络,助力居住环境改善。”
“我们的目标是与既有的城市环境监测网络互为补充,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谭教授表示,鉴于目前“移动监测站”的数量和采样时长有限,监测数据还有积累、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也有待验证。这种监测手段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谭教授团队将进一步探讨与城市数据创新企业合作,拓展数据应用与服务空间。“目前,我们在征集普通市民作为志愿者,为其免费安装室内空气监测仪,监测数据将通过App实时发送到你的手机上,而你家,也将成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让信息孤岛互联、让数据科技造福居住环境,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让城市建设、运行更科学。”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