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的盛宴
王涵
  王 涵

  前日傍晚,和好友约好到兰心大戏院看戏,离开演还有一小时,饥肠辘辘,便到周围觅吃食。在附近发现了一家店面不大,但干净整洁的云南餐厅。

  招呼我入座的店主,是一位30多岁的云南妹子,长得眉清目秀,说一口带浓重云南口音的普通话。她自我介绍说她来自蒙自,到上海经营餐厅已有10年。我们说,过一小时要去对面看戏,希望能吃一两样有云南特色的菜肴,时间请抓紧。她推荐了过桥米线。她说,过桥米线起源于蒙自,昆明等地的过桥米线都是从蒙自传过去的。她在上海开了这家店,因为正宗,住在附近的老吃客,甚至老外都常来吃。见我们是老人,便说,两个人要一份就够了。

  我们就要了一份蒙自过桥米线。她还推荐了炸三虫和鲜茉莉花炒蛋两个菜。

  店主亲自下厨去做。不到5分钟,被誉为“一个人的盛宴”的蒙自米线端上来了。

  端上的是两个精致的红色长方形盘子。一个盘子装了只大海碗,有两个一般大碗的容量,满满一碗汤,上有一层鹅油,没冒出一丝热气,旁边是一碗主食米线。我用手一摸碗边,哇,好烫!好像摸到了一个装满滚水的汤婆子。过桥米线的关键在于一碗汤。这碗高汤是灵魂。它的做法很讲究,原料除猪骨外,必须用两只壮母鸡、一只老鸭子、火腿慢火煨煮,土鸡是出汤的鲜香味,筒子骨是做汤的基味,让汤喝起来有醇厚之感,但不能把各种汤料煮化。火腿早些捞出,鸡、鸭分别捞出,仍可作冷盘用料。汤里只放盐巴。吃过桥米线不能先喝汤。

  另一个长方形盘子放了十四个小碟子,摆饰甚为壮观,其中分别装了生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鹌鹑蛋、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都切得薄至透明;辅料有豌豆尖、韭菜、玉兰片,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氽过的豆腐皮等。草芽,是蒙自的特色食材,务必要吃,鲜,甜,脆,嫩。蒙自妹子先把鸡片、肚片等生肉食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腰花依次放入,并用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再放入豌豆尖、芫荽、葱丝、草芽丝等,最后放入米线。蒙自米线如白线般细长,有光泽,爽滑细腻,弹力十足,口感很有特点,并且不会浑汤,外加一个碟子是调料,由酱油、麻油、花椒油、辣椒油配制而成。它比一份日本料理的定食要丰富得多,体验过这样一种仪式感后,先吃鱼肉片,再吃豌豆尖、芫荽、葱丝、草芽丝,继而吃米线,最后喝汤。“一个人的盛宴”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米线吃到一半,送上来两道特色云南菜:炸三虫和茉莉花炒蛋。淡黄色的是竹虫、深黄色的蚂蚱和暗红色的是蜂蛹,都在油中炸透。三虫面目虽然有点可怕,但它是高蛋白,营养十分丰富,香脆可口,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茉莉花炒蛋,我也是第一次吃到。茉莉花由青色花茎和淡黄的花苞组成,入口有一种异常的清香,吃过齿颊留香。两样小菜,和着一杯温热的女儿红,两人酌饮,时值隆冬,吃得浑身舒坦,走出了店门。

  这份蒙自过桥米线,是我吃过的最正宗的过桥米线。有人说,为了吃一次正宗的过桥米线,愿意去一趟蒙自。现在,就在上海也可以吃到正宗的过桥米线,价钱也不贵。云南美食隐身于闹市,吃过一次,回味无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建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4-21
黑白影调里的童年往事
冰心于海 凌叔华于山
一个人的盛宴
情迷滑雪场
都市行者之越野车族
一窗浮梦到梅花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一个人的盛宴 2019-01-21 2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