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上班族如何扔垃圾?”这两天,这个话题成了上海热议的焦点。在上海迈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的过程中,要求小区实行“定时定点”扔垃圾,而当垃圾桶每天早晚“限时”开放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却总是错过投放时段。
一方面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确实受限,“定时定点”矛盾是否有解?如何在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更人性化?本报记者调查上海多个小区发现,不少小区都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灵活应对之策,但这些方式对物业、志愿者、居委及资金投入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托底派
特殊群体特殊处理
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国际公寓和爱家豪庭小区采取了物业“托底”的方式。国际公寓是街道内首个撤楼层桶的小区,推行之初也遭遇了很多反对的声音,有明确反对撤桶的,也有要求投放时间调整到10点后甚至中午的。还有一些独居老人,每天下楼扔垃圾确实不太方便。
管理小区的恒润物业表示,对有特殊情况的群体,物业会上门收集垃圾。但至今,也只有极少数的业主提出需求,甚至有80多岁的老人说“我走得动,自己下楼扔”。
而在爱家豪庭推行撤桶时,也有业主写了纸条给物业,建议垃圾箱房24小时开着。但物业经理唐静说,居委和第三方组织考察了很多小区,认为此法不可行。撤桶第一天,面对楼道里躺着的垃圾,物业逐层收集下楼,并寻找垃圾源头。“撤桶初期,我们会上楼收集,今后还是会逐步引导居民下楼扔。对于特殊情况的业主,我们也会排摸并上门收垃圾。”唐静说。
温和派
预留24小时垃圾箱
同一街道的宇泰景苑小区,是嘉兴路街道首个试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小区投放时间段为:每天7:30-9:30,18:00-20:00,共有3个临时点位可以扔垃圾。不过,临时点位撤桶之后,垃圾箱房24小时开放,可供错过时间的居民扔垃圾。
居委书记王静华说,设计垃圾分类方案时,起初就考虑到投放时段可能对部分居民不太方便,特地留了一个24小时垃圾箱。但这不代表可以乱扔,保洁员经常会在垃圾箱房外督促指导。居委干部、志愿者也会经常去看看,看到分得不干净的还会帮忙分拣。
据称,虹叶居委所属的小区,在设计方案时都预留了24小时投放的点位。“居委、志愿者、物业员工也都是居民,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都不能接受的方案,别人也接受不了啊。”王静华说。
智慧派
智能设备随时分拣
除了靠人力解决误时投放的问题,有些小区引入了智能式垃圾桶。在密云路611弄林云小区就有几台智能垃圾桶,居民扫一下积分卡,就能打开桶门,将干湿垃圾分类投入。梅陇镇的普乐二村也有台上海首座八分类智能垃圾桶,扫卡扔垃圾已成了那里居民的常态。
再如徐汇区的汇东小区,在“定时”的问题上也调整过。开始是上午8时-9时、下午2时-3时,后来居民反映时间不合适,就调整为下午5:30-6:30。后来,又有居民有精准投放的需求,居委干部表示会考虑引入智能化设备,既实现24小时开放,也能自动识别投放正确率。
这些小区的居民都认为,智能垃圾桶既可以让人随时扔垃圾,也不会像24小时敞开的垃圾桶那样,产生难闻的异味。不过“副作用”是,扫码开门要花时间,每人扔干湿两包垃圾,就要扫两次,再要扔可回收物,费时更长。所以在这些小区,高峰时段扔垃圾排队也是一景。
坚决派
一丝不苟无一例外
当然,也有小区坚决执行“定时定点”的。比如华阳街道的陶安小区是90年代老公房小区,分类垃圾箱、洗手池、志愿者执勤小亭一应俱全。“定时定点”在这里执行得一丝不苟,非投放时间段垃圾箱“铁将军把门”,箱外也看不到一点污水、闻不到一点臭味。
业委会主任胡锡祺说过一个故事,小区里有户外国租客总是晚出晚归,开始推“定时”时,老外下楼发现垃圾房锁了,就把垃圾袋扔地上。志愿者们通过探头查到源头,就请来隔壁小区会说英语的业委会主任,与块长、居委会书记、业委会等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
大家苦口婆心劝说,最终对方同意早起一会儿,配合小区把扔垃圾这件“头等大事”做好。
业内人士说
推行初期允许缓冲
“定时定点”要不要严格执行?很多从事垃圾分类的业内人士都表示,长远来看,严格的“定时定点”是趋势,但短期来说,可以有过渡缓冲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街道干部认为,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初期,绝不能开“误时投放”的口子。在居民习惯慢慢养成的同时,可以上门排摸,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进行登记,提供特殊服务。等分类习惯养成后,可逐渐试行一些24小时扔垃圾的点位,但必须有检查监督,与居民“约法三章”——一旦这里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立即撤掉点位,重新采取“定时”的方式。
上海濯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春也认为,24小时垃圾箱很容易产生“破窗效应”,只要有一个人乱扔,大家就会效仿乱扔。“如果要保证垃圾分类的效果达到90分以上,定时定点是必须的。”不过,她也理解上班族的诉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定时定点”的小区并不占多数,“我们指导的约90个小区中,只有1个是严格定时定点的”。从长远来看,定时定点是趋势,但在推行初期,可以给居民留一段缓冲期。等他们养成习惯,并且看到关上垃圾箱给居住环境带来的改变后,更能心甘情愿地去执行。
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郝利琼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定时定点必须是趋势。从城市垃圾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有一套的制度规范。而定时定点也是为了小区考虑,只有这样小区的成本才能降低。“如果定时了,有志愿者教育、指导、支持居民,帮助你更好地分类,看起来是受限了,其实是得到支持了。”她认为,这是一个多方受益的过程,唯一的不足就是居民不方便,但要规范就要去执行,上班族也可以拜托邻居帮忙扔。
主管部门说
因地制宜逐步撤桶
在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规定“本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但怎样算“定时”“定点”,始终是争论的热点。
因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5月又印发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将“定时定点”定义为“居民在约定时间和约定地点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于收集容器的投放方式”。同时明确,“定时定点”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
对于“定时定点”点位的数量、地点和开放时间,导则都给出了建议。比如,在点位设置上,建议每300户至500户居民设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建议“定时定点”投放点每天开放3个小时至4个小时(一般分上午、傍晚两个时间段)。
导则还明确,推进“定时定点”要分准备期、实施期和维持期——定时定点制度实施初期,可根据定时定点方案意见征询期间居民对方案的意见统一程度,对于意见分歧较大的,按情况做好过渡性引导工作:原地面楼栋前或几幢楼之前设置投放点的住宅小区,在做好居民宣传承诺基础上,可以设置误时投放点,误时投放点数量比例应等于或少于定时定点点位数量;原楼层内设置投放点的住宅小区,可保留全部或部分楼层投放点,通过约定承诺等方式,引导居民分类后楼层投放,对约定期间内未分类的楼层,逐步撤桶,实施集中定时定点投放。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表示,不能简单地将定时定点看作是撤销原来的楼层桶或分散投放点,居民、物业和居委应进行广泛沟通,深入探讨,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投放方案。“如果能做到可追溯,可监管,在一定条件下不撤桶能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效,我们认为也是可行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