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剧《长安十二时辰》捧红了一个词——大案牍术。剧中描述:唐朝一个八品官依靠他出色的记忆力和对术数的刻苦钻研,研究出一套以档案数据为基础的处理事务的方法,无论是破案调查找人,甚至预言未来,都可以做到。
昨天,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复旦大学应用数学系“学霸”当上社区民警的故事。这位名叫朱亮的社区民警坦承:一直有人替他惋惜,感慨“大材小用”,但他认为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区安全管理中,提升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也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
也许是为了吸引眼球,报道朱亮的社区管理手段时,一些媒体用上了“大案牍术”这个字眼。原来,这位数学系的高材生将自己熟悉的“数学逻辑”运用于社区安全管理,以一个“数学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和走访调研,逐一梳理辖区内的各项安全数据,设计出了一张“数字导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块,将社区警务工作数字化、智慧化。结果无论是对关爱独居老人,还是对侦破入室盗窃,都产生了奇效,赢得社区群众的信任和赞誉。今年,朱亮还被评为上海“十佳优秀社区民警”。
听起来玄乎,其实所谓的“大案牍术”就是现在流行的大数据应用,并不神奇。真正让人钦佩的,是这位社区民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
前一段时间,大学开设家政专业曾备受争议。7月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披露:今后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引发社会热议。有一种观点很普遍:家政专业毕业出来还不是做保姆?这个大学是不是白上了?
这同样是一种短视。要知道,时至今日,随着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家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现在的大学家政专业,不仅要学习服饰设计与制作、美学、营养烹饪学、茶艺与插花、社交礼仪等,还要对心理学、护理学有所涉猎。相信随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提升,未来的家政行业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
所以说,无论是片警还是家政,把事情做到极致,任何职业都值得尊重,同样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