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是用粮食磨成粉制成的食品的总称。根据制作方式的不同,古人把如面条、饺子之类水煮的“饼”称之为“汤饼”,以前,小孩满月,家庭会举行“汤饼会”,实际上就是请客人吃面条;用蒸汽蒸熟的称之为“蒸饼”“炊饼”等,武大郎就是以卖炊饼为业,类似于现在的馒头;放入饼炉烘烤的则是“烧饼”,刚出炉的烧饼很烫,于是民谚把手忙脚乱讲做“翻烧饼”,与上海话“烫手山芋”,英语put a hot potato义近;放在平底锅煎的当然是“煎饼”啰。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各地物产不同,风俗各异,饼的种类也很多,有的“饼”同名而异物,有的则异名而同物。山东的煎饼历史悠久,写《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的蒲松龄是山东人,他写过《煎饼赋》,挺有趣的,抄录如下:
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代以面食……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而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簿如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翔,此煎饼之定制也。
一种普通的食品,也能写出令人心潮澎湃的好文章,无愧是大家之手笔。文章的前面讲煎饼的制作过程,后面讲定型的煎饼的样子,这种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如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翔”,显然就是现在常见的“山东煎饼”,天津人称之为“煎饼果子”,而上海人则呼之为“包脚布”,是上海人常见的早点。
以前,中国只有人工织布机,没有针织机,所以,中国人所谓的“袜子”就是用布缝制的套在脚上的“内鞋”,有的地方称之为“鞋船”,布的伸缩性较差,袜子太小,套不进去,袜子太大,穿着难受,于是,干脆直接使用布,把脚包裹起来,那就是“包脚布”。以前,女子裹小脚,包脚布为带状,有的地方称之为“脚带”,《图画日报》“卖宁波脚带”的配画文说: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有的人写的文章又臭又长,“像女人的包脚布”。男子的“包脚布”为方形,清末《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有“卖包脚布”。
我见过真正的包脚布。确实,上海煎饼的形状、大小、厚薄、色泽与包裹脚的包脚布十分相似,于是,上海人把山东煎饼叫做“包脚布”。
至于上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山东煎饼叫做“包脚布”的,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