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着,该如何跟随着现代的节奏,以一种最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而又新颖的方式,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现代社会中人民在浮躁之中体会到那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的美。老祖宗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作为艺术家不能视而不见,虽然看起来古老,但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和生命,就是我们的责任。
说来,我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也颇有渊源,从《云南印象》《藏迷》《孔雀》到《十面埋伏》,都在艺术节的舞台上呈现。这个过程也是我不断探索,努力求解的过程。
如今的社会处处充满危机与挑战,人们时常生活在“埋伏”中,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更多外来文化的挑战。舞蹈圈亦如是,很多国内的舞团越来越多地去模仿欧洲的东西,我们有没有自己的语言?
其实,京剧就是舞蹈的命脉,它的唱念做打,在全世界来看,都是非常经典的。在《十面埋伏》的创作过程中,我添加了大量富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除了舞蹈,还包括戏曲、服饰、剪纸、皮影戏、装置艺术等,是一部跨界融合的,以舞蹈剧场形式演绎的作品。第一次做如此具有实验色彩的舞蹈剧场,任务倍感艰巨。
我从小就喜欢京剧,以往也看过不少京剧与舞蹈相结合的作品,但感觉很生硬。我认为,只有纯粹的中国元素,才能让这部作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精品之作。
舞台对我来说是很小的空间,我常在心中的舞台起舞。老天爷给我的身体有局限,就像花开到最美的时候都会凋谢,我希望能在最美的时候,留下新的种子,让它们发芽。而这些新的种子,除了优秀的舞台作品,还包括优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太多好的舞者,却没有遇到好的作品,很多现代舞作品,看得到编导,却看不到演员,演员只能成为编导的道具。在有幸担任上海国际艺术节 “扶青计划”艺委会委员之后,我认识了一些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怀有艺术梦想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激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可能性,裘继戎、巩中辉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所以在《十面埋伏》的创作中,便邀请了他们。让裘继戎来“反串”虞姬,让巩中辉来饰演刘邦。
裘继戎多年来在京剧与歌、舞的结合方面做过很多尝试,与现代舞《十面埋伏》的风格一拍即合,在舞剧中他的唱念做打十分出彩,在舞剧的起承转合中发挥了牵线作用。
古今中外,不同的时空,“十面埋伏”的故事从未停止。危机感是如今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也处处有危机,古老文化一天天在消失。我希望,通过艺术节的“扶青计划”能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涌现出来,将传统与未来汇流,将我们的能量与他们的朝气、他们的青春、他们的艺术力量汇流,一同冲破内心的“埋伏”,开辟一个美好的艺术新世界。
十日谈
未来艺术之光
让世界看到东方的艺术,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