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在台风和记忆中穿行
曾元沧
  曾元沧

  世间事,平稳是相对的,不平稳是绝对的。风调雨顺往往是难得的理想境界。貌似平静的大自然,从来都不甘于寂寞,不肯放过参与撰写人类文明史的机会。可不是,这回它又以“莫兰蒂”的名义登台,进行了一番声势浩大的演出。

  风恣肆,雨滂沱,铺天盖地,锐不可挡。“厦之门”立于台湾海峡西岸,首当其冲,有人惊呼:“莫兰蒂台风比地震还厉害!”厦门遭到的巨大创伤和军民共赴危难的大义大勇,已有诸多媒体争先恐后予以报道,将其载入历史,就本文而言是题外话,无须记详。

  与厦门相去一百七十多公里的莆田,不可避免地被笼罩于莫兰蒂的黑翼之下。莆田桂圆的核心产区、我的家乡华亭,也无法拒绝这个不速之客,经受了极为严峻的考验。好在今年的果实已经收获,要不然,又要出现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我写的《桂圆情》文章里那种乡亲们奔走呼号,在飓风中抢摘龙眼的惊心动魄的情景。然而,莫兰蒂台风的高强度侵扰使得中秋佳节一下子成了“中秋加劫”。风雨正在继续,不断有微信传来:

  “木兰溪上游雨量太大,华亭街道再次被淹。”

  “情况不妙,湖里全村几乎成了一个湖。”

  “洪水像一头巨兽冲撞着溪岸大坝。”

  “水位还在涨,就差一块砌石就将漫过桥面。”

  “园头两座桥都封了。” “村两委成员尽数在桥头值班。”

  “村民们纷纷走上抗洪抢险第一线。”

  “金林奋不顾身,是曾家的好男儿,电视台都播了。”

  “兵哥哥也开拔赶来增援。”

  “沙袋告急!”

  “我从未见过这么严重的洪灾啊,祝愿平安!”

  逐条翻检微信,从小视频画面看,华亭街角那棵被洪水浸泡至腰部的龙眼树,我认得它,也许它也记得我。华亭龙眼是举国最好的,加工后即为桂圆,千百年来滋补了芸芸众生。前不久,我才品尝过千里迢迢从家乡捎来的新鲜龙眼,那种特有的滋味令人深深陶醉,而今“产后”的龙眼树正承受着暴风雨的无情蹂躏。

  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无形而不苟,忠实刻录了我的绵绵思绪:万事有始终,带雨的台风亦然。人与自然角力过后,终于积小胜为大胜,并化险为夷。后续的微信,渐次降低了分贝,缓和了口气:

  “现在,水位大约下落了两米。”

  “新桥和旧桥不负众望,都没有出现问题。”

  “众志成城天让步,总算逃过了眼前一劫。” 

  “继续关注,轮班休息。”

  “大家都饿了吧,到我家喝点老酒,配地瓜叶炒米粉,还有焖芋头。”这是以厨艺闻名十里八乡的村干部建文从南桥堍发出的香喷喷的犒劳微信。

  最后一条提醒我内侄的微信,更是温馨袭人,读来不由为之动容:“少敏,你家老屋的窗户也被打破了,抽空回来修一修。”内侄少敏就是当年我《桂圆情》中写到的5岁痛失父亲的幼儿,从小到大都得到乡亲们的呵护。

  如果把台风形成过程理解为反复彩排,那么人类抵御台风,虽然接报后也做了准备,但是不可能在它张牙舞爪袭来之前彩排,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即时“现场直播”。在莫兰蒂台风和我的记忆中穿行的微信,条条都是热血沸腾的呼唤,都是人们与其对决滴落的汗水,无不是真真切切的画外音。

  我知道,每个台风的名字都是由发端地周边14个区域成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不是随随便便起的。以前有过莲花、玫瑰、珍珠等名字,女性化倾向相当明显,而这场莫兰蒂台风的名字不男不女的,威力却超强,大得叫地颤抖,大得让人敬畏。正是因为它超级强大,才有了战胜之后近乎“三军过后尽开颜”那种释怀的穿越感。这,似乎又给文明史补缀了亮色灼然的一条: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史诗!

  不知道少敏去华亭看了老屋没有?被打破的窗户换上了玻璃没有?他应该明白老屋在我心中的分量。老屋和乡亲们的微信都在诉说,人与人能够走到一起是缘分,能够携手并肩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台风季更是无价的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夜光杯
   第A07版:夜光杯
   第A08版:连载
尝尝食人鱼
美味“蟹”逅
重塑“光荣退休”氛围
微信在台风和记忆中穿行
书法人生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07微信在台风和记忆中穿行 2016-10-07 2 2016年10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