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年,正值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建站30周年。在林荫道创建、绿道建设和街头花卉布置等方面,指导站制定标准规范、着力突破创新,可谓硕果累累。
创建174条林荫大道 绿意环绕申城街头
“十二五”期间,本市开展了林荫道的建设工作。作为本市绿化的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单位,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根据市绿化市容局的要求,依托单位科技力量开展面上调研、项目试点,制定完善林荫道创建评定办法,6年来在市区绿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下,本市林荫道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目前,本市共创建命名林荫道174条,改建提升林荫道164条,新建储备林荫道113条。
经过近6年的技术积累、总结推广,本市林荫道建设和养护工作特色凸显。首先,创建通过“以点连线、以线成片、以片成区”,逐步形成林荫片区的格局,如普陀的曹杨林荫片区、黄浦思南林荫片区等。
其次,在林荫道建设养护工作上推进管理系统化,养护精细化。通过提升各区建设积极性,落实工作要求,制定时间节点,指导开展精细化养护,如普陀区、虹口区开展树体天牛防治和创面修补专项工作,浦东新区、奉贤区通过在隔离带增加行道树,大幅增加了机动车遮荫率,崇明区、宝山区结合新城和大区建设,新建储备了一批林荫道,静安区、徐汇区、松江区通过施肥给行道树补充“营养”,让行道树树冠遮荫面积更大,杨浦区联合街道对道路周边环境进行优化提升,金山区、闵行区、嘉定区、青浦区等通过道路附属设施改造,大幅度提升了林荫道的景观品质。
此外,在新树种的选择上,林荫道树种不断丰富,从2011年的3种增加到如今的14种。
为更好的推进林荫道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林荫道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市绿化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技术指导,提高宣传力度,加强对已命名林荫道的保护。“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林荫道的建设质量,使之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建设千余公里绿道
打造绿色休闲空间
绿道主要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景观道路、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空间。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本市“十三五”期间将建设绿道1000余千米,今年完成200千米。
2015年,依据《上海绿道专项规划》和市绿化市容局的要求,由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负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设计院参与完成了《上海市绿道建设导则(试行)》的编写工作,同时,通过方案征集和专家评审,确定了本市自己的绿道LOGO和标识系统。
近日,上海市首条标准化绿道示范段——顾村公园段和共富新村段在宝山顺利建成并对外开放。绿道的绿化以林为主,采用高大速生树种和常绿乔木相结合,以意杨、水杉、香樟等为骨架树种,凸显绿带的纵深感。色叶乔木与花灌木合理配置,突出春花秋景,林下又配置各种自播野花地被。绿道的基本构架,是2米宽的步道加20米的宽景观绿带,但在途经的各个镇段,又各具特色。绿道设计运用了借景手法,有意将散落在区域各处的名胜古迹、科普场馆、酒店茶馆、特色农家等设施,通过主线或支线的方式串联起来,丰富了景观特色,增强了服务功能。绿道还串联起一系列观光旅游资源,比如罗店镇的花神堂、宝山净寺等宗教文化和“金罗店农业观光示范园”等,市民可以在这里体验古老的庙宇、祠堂和农家乐。
截止8月底,通过绿道新建、慢行道改建及统筹规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等方式,全市共完成约60千米的绿道建设。绿道的建成,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健身休闲,同时也倡导了一种新型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
花卉布置低碳创新
提升道路绿化景观
以“低碳、节约和景观特色”为理念,为上海的街头绿地布置花卉,涂抹缤纷亮色,也是指导站的工作之一。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会同全市各区,通过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明确花卉景观布置工作要求,既突出花卉品种新颖性,也强调了低碳、节约。比如,在杨浦四平路、黄浦徐家汇路等区域的道路绿地中,尝试花卉半成品及籽播花卉等自然花丛的布置形式,在确保美观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根据上海的气候条件,指导站还致力于筛选、推广和指导应用适生的新优花卉品种。“十二五”以来,科技人员以技术为依托,创新指导花卉生产监管、应用布置形式,确保布置花卉的质量和景观效果,对本市节庆期间和重大活动期间的花卉布置景观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6年间,指导站成功推出一二年生草花24个种类62个品种、宿根地被85个种类96个品种。大花海棠、天竺葵、蜀葵、巨无霸海棠、百日草、金鱼草等花卉,打造了道路绿化的景观亮点。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引导苗圃开展新优花卉培育生产、推广新优花卉品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城市绿化景观的多样与创新。 通讯员 严巍 许晓波 张国兵 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