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氏三代与孙中山宋庆龄的情缘(下)
赵丹青
■ 宋庆龄1936年自庐山牯岭寄给林耀梅的明信片背面笔迹
  ◆ 赵丹青

  宋庆龄对“阿怀”一家人的关爱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谭保罗也未曾料到,3岁的自己也循着祖母和父亲的足迹,住进了香山路7号。抗战胜利后,在宋庆龄的关怀下,谭雅馥携全家于1945年11月至1947年5月,暂住于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并在这期间放弃行医,当起了故居的保管员。此时,宋庆龄居住在上海靖江路45号。

  年过古稀的谭保罗幸运地保留着四张在香山路7号嬉戏的留影,这些经历过几多历史跌宕的珍贵影像,是他童年欢乐的真实写照。

  习惯对往事沉默的父亲从不主动向儿女们提及孙中山、宋庆龄与自己的关系,唯有谭保罗在偶然的几次机会中见证了这段沉静厚重的情谊。为新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宋庆龄,打心底里喜爱小朋友。谭保罗也记不清是在几岁,他由爸爸带领着,前往淮海路宋宅参加了宋庆龄为孩子们举办的联欢活动。后来,爸爸又几次吩咐他把东西送到淮海路寓所。有一次他还专门去“凯司令”买了宋庆龄喜爱的蛋糕。

  在合肥谭保罗的家中,珍藏着宋庆龄写给谭家的一些书信与明信片,经笔者整理,这批资料可分为6封完整的书信、2张便笺、4张明信片和5张贺卡。谭保罗从历次抄家和拆迁的劫难中“抢救”下来的珍贵资料,传承着家族历史中的情谊,也铭记了宋庆龄对谭家的关心与爱护。

  这些亲切、生动、质朴的文字,流露出的是一个伟大女性对至亲家人的爱意,他们相伴多年,彼此是那样的熟悉。最早的两张明信片是1936年宋庆龄分别于庐山牯岭和杭州寄出的,嘱咐谭雅馥转交给母亲林耀梅,因此使用了中文。如果单独致信谭雅馥,宋庆龄多数就依自己的习惯写英文,用“AhWai(阿怀)”或者“Alfred”称呼。

  这些资料中很突出的一类是节日祝福。1964-1966年宋庆龄寄给谭雅馥一家的新年贺卡被幸运地完整保留了下来。1957年宋庆龄在前苏联访问时恰逢“十月革命节”,还特意从莫斯科寄给谭雅馥一套纪念信封。每逢新年或节日,通过贺卡给亲友们送去诚挚的祝福,应该是宋庆龄长期保持的习惯。

  另外,从交流日常生活的信件中可以体味到,宋庆龄对于长期共同生活的晚辈林耀梅和谭雅馥,是了解和疼爱的。像无数个家庭一样,他们也分享着属于三代人之间的生活琐碎和默契,蕴含淡淡的温馨。其中最年幼又懂英文的谭雅馥,经常担任宋庆龄与母亲之间的“信息传递员”。在1936年的一封英文信中宋庆龄这样写道:

  亲爱的阿怀:

  请告诉你的母亲在8月31日前将家中收拾停当。我将在不久后回去,于8月31日或者9月1日到家。乘车还是坐船,不论怎样,我随后会告诉她的。

  这里的天气是不错,但我有工作要完成,非常期待早点回家。

  希望你们都好!

  致以我最诚挚的祝福!

  你的罗莎蒙德

  1936-8-24

  渐渐地“阿怀”长成了大人,虽然工作繁忙,宋庆龄仍旧惦念着谭雅馥生活和工作的动向。在他回翠亨探亲,并打算在广东和香港谋职的时候,宋庆龄很关切地予以了物资的支援,也为他的未来做着盘算。展读这份泛黄的信纸,一个慈爱长辈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亲爱的阿怀:

  随信附400美元。其中的100美元,你在广州时,可以给外祖父,或者替我买些礼物送给家里人。剩余的钱作为我给你的礼物,资助你这次出行,以及在香港工作安居。

  如果在这期间内我找到适合你做的,并且比你香港的工作更好,我会写信告知。

  记得回信告诉我你何时到达,收到了多少钱,有些什么计划。

  祝你旅行愉快!

  罗莎蒙德(此信日期不详——笔者注)

  于宋庆龄而言,“阿怀”不仅是被叮嘱的晚辈,也是可以分享乐趣的朋友。她欣赏了有意思的美国电影,也会想到让“阿怀”去看看。

  亲爱的阿怀:

  南京正上映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叫做“旧金山”,讲述的是1906年大地震的故事。今天是最后的观赏机会了,去看看吧。电影在3点或5点30分开始。

  罗莎蒙德(此信日期不详)

  谭保罗还记得家里有“夫人”送来的东西。从信件来看,宋庆龄先后给谭家寄过奶粉、糖果、衣物和苹果等营养品。1966年得知阿怀生病了,年事已高的宋庆龄心里也很焦急。

  亲爱的Alfred:

  获悉你生病了我很难过,希望你能试着更加冷静看待,这样能够快些痊愈。

  向你及全家致以深切的爱意。

  宋庆龄

  1966年是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宋庆龄特意将两枚珍贵的纪念章,以及精装版和平装版两套《孙中山文集》送给了阿怀。这是亲人间难以言传的情感和思念。

  亲爱的阿怀:

  随信寄去我送你的纪念徽章,望你家妥善收藏。这个徽章来之不易,是非常难得的。尽管北京天气很寒冷,还是要保证清扫卫生。我真希望自己是在上海。

  向你家人表达我的爱意。

  宋庆龄

  1966年1月23日

  附:收信后要告诉我,记得使用信封上的名字,不要写我的本名。

  “文革”开始后,也许是宋庆龄出于保护亲友的目的没有通信,也许是谭家不慎遗失,这期间宋庆龄想对阿怀说的话已不存世间。1972年谭雅馥病逝的消息传来,这位看他长大的老人,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当时,宋庆龄没有亲笔回复,只在秘书拟就的文字上签下了自己晚年的别名“林泰”。这封送到嘉兴路59号的唁电,就是宋庆龄寄给谭家的最后一封信。

  陈艳雄同志:

  接到八月廿五日来信,得悉阿怀同志病重逝世,深为哀悼。现请人送上伍拾圆,表示悼意并向你们慰问,望节哀和保重。祝

  好。

  林泰

  一九七二年八月廿七日

  世间熙攘聚散无定,当年那个攀爬过香山路7号屋顶的天真孩童谭保罗,如今也步入古稀之年。在16岁离开上海,为江淮地区的化工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后,他和家人在合肥安稳恬淡地生活。虽然半生与父母聚少离多,祖辈的往事只遗留在脑海中星星点点,但是谭保罗仍旧不忘朴实正直、自强自立的家传信念。这份最珍贵的家产源自生活在孙中山身边的祖母林耀梅,传自受教于母亲林耀梅,又被宋庆龄关怀指导的父亲谭雅馥。当我们问到为什么父亲会选择做一名医师,谭保罗坚定地回答:“祖母林耀梅在孙中山、宋庆龄身边看过各类政治人物,厌恶国民党的腐败,就要求儿子远离政治,做正直善良的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孙中山悬壶济世的初心就这样影响着这个家庭,余缕不断。 (作者单位为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 

  摘自《世纪》2016年第5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第B03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第B04版:宝山教育/新民教育
   第B05版:宝山教育/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同和里
傅海澜传
谭氏三代与孙中山宋庆龄的情缘(下)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3谭氏三代与孙中山宋庆龄的情缘(下) 2016-10-12 2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