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及其他体制内单位里,工会曾被亲热地称为职工的“娘家”。然而,在新型产业园区、大型商业街区,在中小微民营企业,在“两新”组织,情况就不同了。这些地方,党组织和工青妇机构都不健全,工会组织距离一名普通员工有多远?
最近我听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一个面包的距离!”
位于长阳路隆昌路的城市概念园是原来的上海矽钢片厂,一家几千人的大型国企,昔日也曾有过辉煌,然而,十年前企业搬迁,偌大的厂区被改造成一个创意园区。经过重新设计、改建的园区里,一栋栋三层的红砖老厂房变身时尚的办公楼,碧绿的草坪、漂亮的喷泉,使这里看上去既洋气,又有一丝怀旧。自从2007年开业以来,陆续有300多家中小企业入驻,职工多达8400多名。
城市概念园里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有的甚至才十几个人,员工60%是新上海人,基本上都没有工会组织的概念。去年年底,大桥街道在这里开设了一个基层服务站,配备3名工作人员,并在园区成立了工会联合会。这也是杨浦区总工会实施群团改革之后的一个新举措。
工会组织进园区后,最初迎来的却是疑惑的眼光:工会干什么的?它跟我有什么关系?园区工会主席吴懿慧和另两位工作人员都是年轻姑娘,她们动了许多脑筋,组织了一个个不同主题的白领沙龙和俱乐部,如书香文化沙龙、学说沪语沙龙、羽毛球俱乐部、爵士舞俱乐部、交友俱乐部……这些沙龙和俱乐部,所有企业的员工都可参加。看到时下白领女性对于烘焙很有兴趣,今年3月,服务站买了两台面包机,请白领一起来做面包,还推出了“抢面包”活动。每天上午和下午做好面包后,工作人员就在微信群里轮流发布信息,让大家来抢。一个小小的面包,每次都被“秒杀”。
“抢面包”还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园区有家70多人的IT企业,没有组建工会,老板对于员工热衷于“抢面包”不以为然,觉得影响工作。一天下午,一位女员工把“抢”来的刚刚出炉的面包分给大家吃,老板也分到了一片。香喷喷的面包也引起了老板对工会的兴趣。随后,老板也被拉入了微信群,还参加了俱乐部的活动。一段时间之后,他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对于职工的凝聚力。于是,这家名为“全程网络”的民营企业主动组建了工会,并加入了园区工会联合会。为此,这名女员工说:“我们跟工会,只有一个面包的距离!”
一个面包不过10元钱,为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事实上,无论是国有企业为主的年代和“两新”组织占据半壁江山的今天,职工是永远不变的主体。职工是在岗位上辛勤劳作的人,他们永远需要被关注。而工会,就是关注每一个职工的地方。
曾几何时,工会离职工有些远了。工会干部坐在了装修一新的办公室里,职工上班我上班,职工下班我下班,职工有困难,有烦恼,压根找不到人;工会机构越来越庞大,总工会负责人也真有了“主席”的派头。“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群团组织的毛病,工会组织也沾染了不少。
去年夏天开始的群团改革成为改变现状的一剂猛药。而基层服务站,便是其中让工会贴近职工的一个举措。除了城市概念园,杨浦区今年还在紫荆广场商业街区、万达广场商圈建起了14个基层服务站。
工作站建好后,更重要的是办实事。办什么实事?杨浦区总工会今年通过走访1700余家区内单位发现,文体活动的需求,已位列职工需求的第一位。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很渴望参加文体活动,但足球、篮球等团体性体育项目自行组织难度大,且场地费比较高。于是,区总工会推出服务菜单,投入大量经费,今年以来已提供1000多场次网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活动。而城市概念园的那些沙龙和俱乐部组织羽毛球等活动时,场地已经由区总工会“买单”,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了。今年,全区已有3000余名职工通过预约方式免费参加了职工文体活动基地的各类项目。
不要小看一个手工烘焙的面包,它不仅拉近了白领青年与工会的距离,更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小小的基层服务站,使来自不同企业、不同的员工成为朋友,一个大型产业园区成为一个超级大家庭,这,大概是工会改革之后的意外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