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10年,没写过一封信。在被短信微信填满的时光里,几乎忘记了平信的存在。直到最近,看到一档几个明星安安静静读信的节目。一听名字,就被击中:见字如面。
捧着信,读你的文字,如同见面。这句写信惯用语,好久不见。往前推几十年,它曾和“展信佳”“展信悦”一起,是那些年的流行语。
如今,昙花一现的新潮流行语在网上泛滥,当“吃瓜群众”跌落“友谊的小船”,用完“洪荒之力”也没实现“小目标”,感慨“蓝瘦香菇”的时候,“见字如面”反倒成了不过时的经典词。
写信、寄信、等信、拆信、读信,互诉衷肠一个来回,经常耗时十天半个月。倘若改用语音或视频聊天,两封信的内容,也许不到半小时就能讲完。但是,完了就完了,留不下来。交流充斥浮躁,来得快去得更快。海量数据能轻松拷进硬盘,却难存入记忆。就像每次旅行,相机储存卡里常会多出上千张照片,可时隔多年反复回味的,还是那几十张做成相册的。
当你把半小时想说的话都用心写下来,借邮递员之手,存到对方的抽屉里,等它渐渐泛黄却不会消逝,那30分钟的美妙,就被凝固了。手写字迹的亲切感,是屏幕上冰冷的方块字永远达不到的。
写信时往往很安静,深思熟虑,遣词造句。不像网络聊天那么快节奏,许多话没想清楚便已脱口而出。一字一句落在纸上,想到千里之外有人正在等待,倍感温暖。
互联网时代,交流极其便捷,距离不再是问题。然而,写、寄、等、拆、读……这些美好浪漫的事,连同书信中蕴含的情感和温度,一同远去。
信末,照例写上一句“盼回复”。即便怀揣些许急切之情,也缓缓流淌在文字里。值得我们在一个静静的夜里,铺开朴素的信纸,把这份“见字如面”的温情,传递回去。
网络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能随时回看回听《见字如面》的视频或音频。不管你是几零后,书信的魅力,就在那里,等你去发现。